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Memories_ancient towns in Southern China

圖片
“Memories” Music Video_江南古鎮紅葉  在這音樂錄影內,用上周莊、朱家角等蘇州夜色的片段,加上在旅程途中喜歡拍攝平民的一些活動,配上電子版的經典音樂Moon River,營造一種追憶逝水年華的味道….,希望您喜歡啦。 Also available at http://vimeo.com/114254250                                 周莊著名的"雙橋"
圖片
優秀奇異的日本片《世紀末暑假》 (1999 年 の 夏休 み ) : 重看雜感 剛過去的周日,在科學館重看導演金子修介 1988 年的處女作 《世紀末暑假》,百感交集。這部被譽為「人見人愛」的電影,在 1988 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次公映時,驚為天人。電影只由四位 15 至 16 歲的女學生演出,場景也只圍繞暑假暑宿的學校和森林、湖泊,但金子修介與編劇岸田理生卻製作了一部詩一般的抒情、文藝佳作。 內容涉及少年人的同性愛、追求及嫉妒,有純情,亦玩心理戰。戲內四名男生由四位美少女飾演,俊俏吸引,改編自女漫畫家 萩尾望都 (Hagio Moto, 1949年5月日出生) 的經典  Boy Love 漫畫《湯瑪士的心臟》,充滿異色東洋味。 整部戲的氣氛營造、攝影和音樂均十分優異出色,證明只要有點子,極小成本也遠勝無數大而無當的特技大製作,是一部令人懷念的八十年代日本電影。 電影開始於一個寧靜晚上, Yu  拿著昏黃燈,在她暗戀的  Kazuhiko 房間內放下最後一封情信,往湖中自殺開始。三個月後,一個跟  Yu 一模一樣的 Kaoru 入學, 出現在三人面前,有趣奇妙的故事慢慢展開 … 。故事涉及死亡、重生、挽救、補償等複雜又微秒的感情糾纏,十分日本 … 。 戲公映於 1988 年,中文名是《世紀末暑假》,日文則是「 1999 年的暑假」, 其實是寫 11 年後的暑假。 筆者在 26 年後的 2014 年 11 月底重看,恍如隔世。 26 年,世界發生很多事,小弟成長不少,也有不太成長的一面。重看,看出戲很多獨特的味道 … 。 戲後,筆者在網上翻查了不少關於戲和四位主角的資料,四位美少女今天已大約 40 歲了。最小和最可愛的兩位 : 宮島依里和深津繪里,仍有演出。而內地電影還竟有全長 89 分鐘的電影播放,故筆者不想在這太多「劇透」,請您們在下列連結欣賞這八十年代出色的日本電影吧,不容錯過 … 。 ( 萩尾望都 : 1949年5月12日出生於福岡縣大牟田市。漫畫風格橫跨科幻、奇幻、戀愛喜劇、神秘與懸疑等領域。與竹宮惠子、山岸涼子、大島弓子、青池保子與木原敏江等同為 花之24年 組成員。其代表作如 天使心 與 波族傳奇 等,主角不同於以往少女漫畫之少女,而改為性徵未分的少年主角,故事情節也著重在描繪少年間

Impression_ancient towns in Southern China_江南古鎮紅葉

圖片
“Impression” Music Video_ 江南古鎮紅葉 自去年九月開始,已拍過超過 10 套  music videos 。今次江南行,故意用非傳統的拍攝和 剪 接方法,去紀錄一次旅行,希望有些新突破,也從中練習攝製技巧。 行程包括南京、蘇州、揚州、周莊、朱家角及上海,但在片內沒有周莊和朱家角的片段。有時間會用另一首音樂剪另一個版本,因不少片段未有用上。閒話休提,去 片 … . 。 Also available at http://vimeo.com/113028597
圖片
江南古鎮紅葉行 : 談中國旅行 的 感受 上一次前往祖國作長程旅行,已是 2010 年的事。筆者在 2004 到 2010 年期間,很喜歡到國內旅行,欣賞大江南北的壯麗景色。上月底,即興地報名在本月中出發的一個江南古鎮秋色攝影團,前往四大賞楓聖地之二的南京棲霞山及蘇州天平山,觀賞紅葉。 在國內旅遊,最不便是網絡管制。九成以上的外國及香港網站、 apps 都被規管,十分掃興。對喜歡上社交網絡如 facebook, instagram 分享照片和感受的網民十分不便。「資訊掌控」造成很多人不願到國內旅行,尤其成長於 80 及 90 年代的網絡一代。 筆者近幾年鍾情社交網絡。故此,一到酒店,對於有 Wi-Fi  而 上不到平時用慣的網站和 apps ,感到很不是味兒。幾天旅遊,就跟外界隔絕一樣,十分不慣。 攝影團的領隊一語中的。他指出,年輕人旅遊祖國,在近年出現嚴重的「斷層現象」, 80 後出生的遊客,很少會喜歡到祖國遊玩。觀乎筆者參加的這個 18 人旅行團,筆者估計是 80 後的,最多只得一個,平均年齡至少有五十歲。 年輕人即使喜歡賞楓、賞櫻,寧選擇到韓國和日本等鄰近國家,好玩得多。而且,日本的氣象台與旅遊當局預測櫻花和紅葉期的資訊,準確又發布得妥當,不會出現遊客去到而看不到的情況。筆者今年四月復活節期間,根據花期預測,便成功在日本東北的盛崗,觀賞到美麗櫻花。 相反,祖國完全缺乏這些「軟件」式的旅遊配套。筆者今次南京賞楓行,大部分紅葉都未變紅,當地南京居民說今年紅葉變紅較往年略晚,會晚一周到十日。當局完全不造預測,只憑往年經驗,對遊客是十分掃興的事。國內要改善和發展無煙工業,空間非常巨大。 筆者跟朋友談起,他們的 90 後子女也不願跟父母往國內遊玩,對祖國大江南北景色,興趣也不大。這是今天國家形象低落和國民質素普遍低劣造成的惡果,怪不得人。 今年六月在灣仔會展舉行的一年一度大型旅遊展,筆者也有參觀,國家旅遊局的攤位即使雄霸大門入口的最靚位置,也乏人問津;跟不遠處的日、韓和台灣攤位的人頭湧湧和熱鬧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在江南六天,經常看到隨地吐痰的差勁公民質素,從 20 多歲到 60 多歲,都是隨口一吐 ! 耳朵也常聴到因小事而吵鬧、罵人的聲音,十分掃興。加上官場貪污腐敗、民間偷呃拐騙,人民普遍向錢看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圖片
2014 年 9 月 26 日晚上,學民思潮搶回公民廣場,展開學生與市民的大規模上街和堵塞馬路運動,爭取下屆特首真普選。 9 月 28 日 ( 周日 ) 下午 5 時 58 分,催淚彈發放,市民用雨傘保護, 87 枚催淚彈激起原本反佔領人士也上街表達不滿。局勢一發不可收拾,政府至今「企硬」、毫不退讓。 10 月 10 日 ( 周五 ) ,原本舉行的政府與學生對話,政府單方面宣布暫時擱置,激起至少七萬人上街,再度顯示追求真普選的人民力量。筆者在 9 月 29 日及 10 月 1 日均上街觀察及拍照。 10 月 10 日晚,決定用錄像記錄當晚銅鑼灣和金鐘的一些情況。 Also available at http://vimeo.com/108656588
圖片
許鞍華與湯唯的《黃金時代》 筆者跟很多觀眾一樣,相當期待許鞍華與湯唯演繹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的大製作 《黃金時代》。上周六看了優先場,很坦白說,感到失望 ,有佳章而整體不覺得好看,也沒有很大的觸動 。觀影後,聽了作家兼詩人葉輝分析這戲,也看了導演與編劇 ( 為內地人、 1968 年生的李檣,編過趙薇導演的《致青春》 ) 的文字訪問,以及二人解釋用所謂「疏離效果」 (alienation effect) 拍 法的原因。 這類人物傳記片 (bio movie) ,荷里活拍過不少,遠的有八十年代的《甘地傳》,近年有 Meryl Streep 演繹鐵娘子的  The Iron Lady 及楊紫瓊演繹昂山素姫的  The Lady ,這類  bio movies  通常 除儘量忠於原來人物及史實外,也會適度用戲劇性的所謂「藝術加工」,令戲較有戲劇性 ( 戲味 ) 而不會沉悶,又能打動觀眾。 然而,許及李二人偏要用「疏離效果」及拍紀錄片的手法,去拍一套蕭紅傳。個人認為,這種「想突破」的手法並不討好。演員每隔一段時間便面向鏡頭,跟觀眾說話、解畫。編與導解釋說,目的是要令觀眾明白,這是由製作人去演繹蕭紅,是「做戲」,希望觀眾能抽離電影而去思考真實的蕭紅。 天啊 ! 那個觀眾不知是看一套「做戲」的蕭紅傳  ?! 用得著編與導你們好心地每隔一段時間來提醒嗎  ?! 結果就是削弱戲味,觀眾看看吓一套劇情傳記片,逐漸投入時,卻突然成為一套紀錄片般,這些所謂「疏離效果」手法在 180 分鐘公映版的頭半段用得較多,令我甚不耐煩,幸戲的下半段用得較少;而戲寫到蕭紅與魯迅夫婦和端木蕻良結識後也漸入佳境,較細膩而變得較好看。 詳細考究有關記述蕭紅一生的文字資料,不亂加虛構與編導個人想像 / 推斷去拍蕭紅,是製作人的出發點。好處是忠於原人,缺點是欠缺編導角度,也變得很「流水賬」。蕭紅的所謂「黃金時代」,是有一個安穩、寧靜的環境去讓她寫作,她本身便是在日本寫下她著名和最常被人引用的幾句「黃金時代」說話。 她逝世前居於香港,完成長篇小說《呼蘭河傳》,日本和香港其實都是她的「黃金時代」,但很可惜,戲有關這兩地的篇幅很少,因為這是一部大陸片 ( 除導演是香港人外,九成製作人員是內地人 ) ,全片在大陸拍 ( 包括日本與香港部分 ) ;另一原因是有關
圖片
柬埔寨吳哥窟行之二 : 感受 旅遊柬埔寨,主要是觀賞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故沒有去首都金邊。大、小吳哥等古蹟建於公元十二世紀, 800 多年前的宏偉大石雕建築令人讚嘆,柬埔寨也曾是一個古文明的國度,泰國的文字和民族也源於柬埔寨。然而,五十年代獨立後,柬共上台,開展數十年不仁的統治,斷送了國家和人民的福祉。 上世紀七十年代赤柬的血腥統治,過百萬人無辜遇害,是亞洲其中一件最殘暴的人禍和令人黯然的歷史。身為柬埔寨華人第三代的導遊  John  雖 逃過「鬼門關」,套用他的說話 : 「閻羅王沒有收留他」。然而,他的父母及兩位兄長卻在內戰和人禍中離世了,他成為孤兒。 93 年內戰結束後,他認識了一位港人,教他廣東話,成為今天帶隊、向遊客講述柬埔寨歷史和文化的一位有心、盡責的導遊。 年輕時,他做過多年游擊隊成員,在森林打過無數游擊戰,曉得野外生存之道。在坦克車上開遠距離的鎗炮,這些親身的經歷,歷練了今天成熟和穩重的他。傷痛雖已過去多年,他在旅遊車向我們回憶那段經歷時,仍難掩觸動,畢竟那是不可逆轉的苦難。 之前聽過的出入境時,櫃檯的人員會向你索取一美元小費;在旅遊區,警察會向遊客售賣警章和警帽,果然是事實,筆者都親身碰上了,扮聽不懂、沒有給一美元小費,以免鼓勵這有辱該國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在古蹟石像前,笑著反問該位用廣東話向筆者賣警章的警察,「有沒有警鎗可賣 ? 」他笑答 : 「沒有。」 在旅遊區,有很多沒穿鞋的小孩向遊客售賣明信片及當地畫冊,當地除農產業外,依靠 800 多年前的文化遺產作為「無煙工業」,賺取遊客外匯。今天,很多文明古國都是這樣。 今天的柬埔寨,也是世界其中一個「血汗工廠」,資本主義大國的名牌在這國聘用無數女工和童工,利用廉價勞工和不健全的勞工政策,在低成本上賺取暴利,製造不公平貿易。 政權及統治者的無能及缺德,結果一定是無辜的百姓受害,在發展中國家和今天屬文明的香港,同樣是真理、沒有兩樣 。 回港後,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我與中共和柬共」的書 ( 見下圖 ) ,由一位柬國華人、跟六、七十年代中共有緊密關係的人撰寫,講文革時期毛澤東政權對赤柬波爾布特的支持,間接造成該國的禍害。該書補充了兩國一段鮮為人知的過往,提供了可貴的歷史補述。有興趣了解柬埔寨近代史的讀者,該書應是一本不可遺漏的著作。 延

A trip to Angkor Wat

圖片
A ngkor Wat Music Video_ 柬埔寨行之一   2001 年時,已想一遊享負盛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到十三年後的上周才成事。過往,對柬埔寨這國家的認識一直不深,此行獲當地華僑導遊  John 的細心講解,才增進一些。柬埔寨叫人較為認識的,卻很可惜是赤柬的血腥統治 -- 當代其中一項最殘暴的人禍和最令人黯然的歷史。日後再寫此行的感受。 先看看今次拍攝及剪輯的音樂錄像。五天一共拍了  120  多條短片,因事前已計劃採用  Xavier Cugat  的  Perfidia  音樂,這悅耳悠揚的音樂只有  2 分鐘 55 秒 (王家衛電影「阿飛正傳」也曾用過這配樂)。故不少拍攝了的片段,只好割愛。不說了,去片 … . 。                                            宏偉的小 吳哥窟
圖片
我的 1984 英國作家  George Orwell  於 1949 年出版的著名小說《 1984 》,描繪 1984 年是一個極權世界的光景,人類被監視,沒有私穩和人權,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現實中, 1984 年幸未成為極權世界; 1984 年的香港,中英兩國忙於香港前途談判及草擬香港回歸中國的「中英聯合聲明」 -- 香港前途協議。 這背景下的 84 年 8 月下旬,筆者從澳門來港重讀中六,至今在港生活轉瞬 30 年, 1984成為 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 。從澳來港是二姐的意念,當年她提議小弟不如在港重讀一年中六,希望考入中文大學。這個意念成真了,在中大畢業後一直留在這個小島工作和生活。迄今,筆者在港生活的日子已遠超過在澳的日子。 得感謝主藉著二姐萌生該意念,可說改寫了筆者今後的人生路程。她為我在港找學校,在澳時讀培正,香港的培正卻沒有收錄小弟重讀,可能是見筆者高考的成續並不出眾。只有一家被視為「左校」的培僑中學取錄,結果,認識了不少好同學,至今仍是好友。 猶記得有早讀堂,早上在操場也有升國旗禮,真「前衛」。早上未正式上堂前,有 15 分時間閱讀文匯報,兩位同學讀一份,報紙費在每月交學費時已一併繳交。當年每月學費是三百數十元,比起津校香港培正的每月 80 多元,貴上四倍多,因當年培橋仍屬私校,沒有港英政府的資助。 除此之外,學校並沒有刻意灌輸我們共產或社會主義思想。其實,校園內也沒有甚麼給人「左校」感覺的毛澤東等雕像,外貌跟其他一般學校沒有顯著分別。初到香港,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文化衝擊,澳葡政府管治下的澳門民風,跟港英政府下的香港,十分不同,無需筆者在此詳述。 教學上,澳門老師是不會教學生在考試前  tip  題的,十分「單純、讀書」式;香港的老師,則會為我們  t ip 題,例如,說《出師表》不用讀了,因去年或前年已出過,今年讀《庖丁解牛》等吧 …. ,明顯是考試導向。 香港的教育制度也屬失敗,過於重視中、英語文能力和背誦,令很多有潛質和創意的同學無緣跨越大學門檻,扼殺了無數人材。其實,除所謂高等教育外,政府應大力增設職業教育,培訓各種各樣的藍領專業人才。 1984 年 9 月 26 日和 10 月 1 日,學校特別讓我們觀看中英兩國草簽香港聯合聲明的典禮,以及中華人
圖片
從「現代日本寫真展」思考攝影 剛過去的周日,在藝術中心觀賞「現代日本寫真展 -- 從 70 年代到現在」,進一步認識現代日本寫真大師的作品。森山大道及荒木經惟已是當代日本攝影大師,展覽也展出他二人的部分作品。 筆者喜歡森山大道 (1938 年生,大阪人 ) 的粗微粒城市快拍 (snap shots) 。他的黑白、走焦、晃動、高反差及粗微粒的攝影風格,大大開濶了城市影像和紀錄的空間。過往,紀實城市攝影一直是法國攝影大師  Henri Cartier-Bresson 拍攝二次大戰後的那種淡定、寫實中帶安穩的風格。 森山的隨意式寫真,完全打破攝影語言和常規,建立了一種「感覺先決」的新風,拓展了攝影的天地,影像不再是那種傳統式、規規矩矩的美。 展覽另一叫筆者瀏覽較久的是荒木經惟 (1940 年生,東京人 ) 與其妻子陽子的散文暨攝影集。這對恩愛夫妻的相識、相戀已是一個傳奇。 1998 年更被拍成影片《東京日和》,由中山美穗飾演陽子,這絕對是一部賞心悅目的好戲 ( 筆者兩年前也曾在這網誌寫過 ) 。荒木經惟最富爭議的是他替色情雜誌拍的無數裸女和大特寫性器官的作品,衝突社會道德價值和赤裸、色情的可接受程度,這跟他和陽子的一段純情,形成強烈對比,或許是日本人「菊花與劍」的雙重矛盾性格使然。 另一得著是從展覽中認識了東松照明 1930-2012) 這位紀實攝影家,展覽只展出他一幅名為「噢,新宿」的作品 ( 見下圖 ) ,但那躁動內涵與光影的對比,足以留住你的目光。 之後在網上翻查,原來他專拍攝二次大戰後美軍在日的各個美軍基地,從作品帶出美國如何影響日本的文化,例如,有一幅出名的「口香糖和巧克力」,帶出這兩種東西入侵了日人的日常生活。 東松照明的另一主題攝影是「核災後的長崎」,拍長崎市民被原子彈轟炸後的苦難,如肌膚損傷等,以真實的影像反戰和反核。這是攝影的重大社會功能。筆者今年一月,也曾到長崎參觀紀錄原子彈災害的展館。任何戰爭,受苦的都是無辜百姓,也是筆者反戰的一個主因。 今天,攝影已成為十分普及的玩兒和愛好,手機拍攝大行其道,好像人人都成為攝影師。雖然數碼攝影似已全面取代菲林攝影,然而,這僅是方式或記載媒體而已。攝影的意義、語言和功能,還是有很大空間值得思考和從實拍中摸索。 延伸閱讀 紀
圖片
成瀨巳喜男的《浮雲》 : 過譽的經典,好色男人的「理想女子」形象   成瀨巳喜男 (1905-1967) 這部改編女作家林芺美子 (1903-1951) 小說的電影,公映於 1955 年,獲得無數研究日本電影的專家和中外大導演讚揚,筆者日前慕名而看,可惜是大失所望,不明白這部所謂細膩描繪女性對愛情矢志不渝、精忠如一的電影 ( 其實是情根錯種,愛錯好色、無恥大男人 ) ,會被吹捧到如此高尚的地位 ?! 觀影後,筆者為求明白,在網上查閱稱讚這戲的文章。對不起,筆者未被說服,維持立場,仍不喜歡這戲。網上有文章說這戲是對無情男主角批評,對不忠男角作出抨擊。對不起,自問有很不錯欣賞水平的筆者,完全看不到電影有這批評的成分。 戲的背景 是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男角本身是日本農林署的公務員,戰時在安南 ( 即今天的越南 ) 做農林考察工作,已婚的他在日本已有太太,但遠在安南,寂寞的他跟女傭發生婚外性關係。一天,飾演女主角的高峰秀子從日本來到這裡工作,鍾情於男角。男角也看上秀子,二人很快發生關係。男承諾戰後回日本跟原配離婚而跟她共諧連理。 不過,到日本戰敗後,秀子滿懷希望到他的日本家裡找他,卻發覺他沒有離開妻子。日本戰敗後的上世紀四十年代,經濟低迷、百業待興,人浮於事,這就是電影《浮雲》的意思,也是男女主角所處的境況,生活與感情均無根地飄浮不定。 為了生活,秀子也作過「短暫的企街」工作、並跟一美軍一起 ( 戰後日本被以美軍為首的盟軍管治 ) ,而一個對她有所企圖的「義兄」亦經常借故親近秀子。不久,男女角二人還是繼續婚外情的來往,因工作不定的男角以照顧患上肺結核病的妻子為理由,一直不願離婚。 一次,二人到低級的溫泉旅館偷情,男角竟看中在旅館作侍應的清子,收入已不穩定的他把  Omega  手錶賣給旅館老闆,以獲得金錢在溫泉旅館可以多住一晚,趁晚飯後秀子酒醉,跟清子到旅館的溫泉共享泡泡。翌日,敏感的秀子已懷疑男角跟清子有染,但她仍不懂得臨崖勒馬,繼續跟男角「不倫戀」。 不幸的是她懷了男角的骨肉,並發覺男角竟然跟清子繼續來往,清子並住在男角破舊簡陋小屋內,一起同居。 其實,清子本身亦有丈夫。 秀子在醫院墮胎後,看到報紙報導清子的丈夫因憤恨清子婚外不忠、而把她殺了。秀子離開醫院後,到男角家斥責他,其實是他害死了清子才是。
圖片
黑澤明之二 : 50 年前已寫仇富情緒的《天國與地獄》 黑澤明拍於 1963 年的 《天國與地獄》是他另一部少數時裝片的佳作,直譯日片原名《天国と地獄》。 英文原名則為 High and Low ( 上 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之意 ) 戲首 20 多分鐘的戲,都只在主角三船敏郎的豪宅客廳內發生,這段戲講身為鞋廠董事的三船,跟其他董事在發展公司業務上出現爭論、分歧;他想為客人製作高品質的鞋,其他董事則只顧利潤。 跟著,有綁匪原想綁架三船的小兒,卻誤綁了三船司機的兒子,報案後由仲代達矢領導的警員們,在其屋內接聽綁匪勒索要求贖金的電話 … 。全部劇情就在同一場景發生,很有舞台劇場的味兒。 三船原想把辛苦集資而來的 3000 萬日元發展鞋廠業務,但在救人的兩難掙扎與取捨下,最後願意改作贖金。戲的下半部集中拍以仲代達矢為首的警方如何偵查和破案,拍得甚有趣味和細膩。居住於半山獨立屋的三船敏郎一家,就像住在天國的寫意、舒適環境內,俯視山下民居。 戲末,警方破案,綁匪是一名年輕的實習醫生,居於山下細小、沒冷氣的小屋,每天看著山上昂貴的大屋,心懷忌恨而萌生綁架念頭。最後一場,這實習醫生面臨死刑前,要求與三船敏郎單獨會面,道出他綁架的原因,是要令三船敏郎因缺錢及出現債務危機,而被迫一嘗地獄般的窮困生活。 電影沒有清楚交代為何該年輕醫生會如此仇富,而電影內出現的有錢人,即三船敏郎的其他董事,都是「見錢開眼」及沒有甚麼道義和操守的商家佬。相對上,三船敏郎除希望生產出有質素和耐用的鞋給顧客外,肯把 3000 萬日元贖回司機的唯一兒子,屬有情有義。經報紙媒體報導下,也贏得廣大市民的同情和支持。故有錢人在黑澤明這部電影內,不是「凡富人皆奸」,做到了「政治正確和平衡」。 有點奇異的是該醫生在戲尾對三船說,他被處死後,可從此由地獄轉到天堂;即他認為其行為,是為世人做了一件應做的好事,會獲得上天嘉許。 作為前新聞從業員,有一場戲是特別教筆者留意的,是偵探仲代達矢為捉拿鎖定了的疑犯實習醫生,竟叫了各媒體的記者,齊集在警署內,促請他們特別刊登一段假新聞,目的是誤導該綁匪,而眾記者竟照做如儀。不知現實的日本傳媒,會否為公眾利益而這樣做。 ( 一笑 ) 黑澤明屬多產導演,筆者看過的其實不多,有好友推介看《沒有季節的小墟》,亦有好友推介《紅鬍子
圖片
黑澤明之一 : 探討生命意義的《流芳頌》 初次接觸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 (1910-1998 ) 的電影是他拍於 1954 的 《七武士》。八十年代初,少年時在電視看的,那是一套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長片 。印象中看到凌晨三、四點,片子很長,但絕不沉悶,把戰鬥的場面拍得有條不紊。該戲講一群村民為對抗山賊,請來七位武士聯手反擊。 之後,再接觸黑澤明的電影已是大學時期。那時,香港某電影機構搞了一個黑澤明電影的回顧展,選映了他的多套電影名作。筆者選看了他於 1950 年拍成、享譽國際的《羅生門》,黑白映象,卻十分凌厲,戲中各人為保護自己名聲而對同一事件出現不同有利自己的闡述,令《羅生門》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響亮代名詞。 黑澤明是一位十分多產的大導,題材廣泛、談及的主題亦十分多樣化。 其中兩套最為人稱道的時裝片《流芳頌》 ( 又名《生之慾》、日語原文為《生きる》)及《天國與地獄》,筆者最近才透過 DVD 觀賞。 這文先談《生之慾》,電影講一位一生做事「求求其其」的平庸公務員志村喬,在晚年得悉自己患上胃癌後,想在有生之年為居民做翻一件好事,卻為家人及同事誤會。 當年,香港把這電影譯作《流芳頌》。日文原名為《生きる》,「為生存」之意,更恰當反映電影想表達的訊息。 黑澤明把這片拍得很特別 ,前半部寫志村喬在居酒屋內認識到寫俗套小說的作家 ,該作家得知志村喬時日無多,帶他到夜生活場作見識及享受人生,令他眼界大開,見識一生從未度過的酒欲生活。 不久,他深感這種生活不是他追求的。而女下屬因要請辭而與他多接觸起來,二人共享了短暫的忘年友情。然而,這卻為其不孝的兒子和媳婦所誤會, 以為他「臨老入花叢」;兒子也想覬覦老父的退休長糧,套用現今的語言,就是想當「啃老族」。 黑澤明很大膽,在長達 2 小時 20 分鐘電影的一半,便讓主角病逝。由志村喬的眾同事在他的靈堂當夜,以倒叙手法,由各人憶述為何志村喬會突然一反常態,隻身奔走各大小官僚部門,為居民爭取填平一個水池及重建為公園,令主婦及小孩可以有一個休閒、玩樂的場所。 這電影洋溢人文情懷,寫一個一生敷衍了事的公務員,到生命盡頭時想為人民做回一件有意義事的意志與能耐。黑澤明一貫地把片子拍得有紋有路、有戲味,是他其中一部必看佳作。 除一些武俠動作片如《七武士》及《姿三四郎》外,黑澤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