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84


英國作家 George Orwell 1949年出版的著名小說《1984》,描繪1984年是一個極權世界的光景,人類被監視,沒有私穩和人權,big brother is watching。現實中,1984年幸未成為極權世界;1984年的香港,中英兩國忙於香港前途談判及草擬香港回歸中國的「中英聯合聲明」-- 香港前途協議。

這背景下的848月下旬,筆者從澳門來港重讀中六,至今在港生活轉瞬30年,1984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從澳來港是二姐的意念,當年她提議小弟不如在港重讀一年中六,希望考入中文大學。這個意念成真了,在中大畢業後一直留在這個小島工作和生活。迄今,筆者在港生活的日子已遠超過在澳的日子。

得感謝主藉著二姐萌生該意念,可說改寫了筆者今後的人生路程。她為我在港找學校,在澳時讀培正,香港的培正卻沒有收錄小弟重讀,可能是見筆者高考的成續並不出眾。只有一家被視為「左校」的培僑中學取錄,結果,認識了不少好同學,至今仍是好友。

猶記得有早讀堂,早上在操場也有升國旗禮,真「前衛」。早上未正式上堂前,有15分時間閱讀文匯報,兩位同學讀一份,報紙費在每月交學費時已一併繳交。當年每月學費是三百數十元,比起津校香港培正的每月80多元,貴上四倍多,因當年培橋仍屬私校,沒有港英政府的資助。

除此之外,學校並沒有刻意灌輸我們共產或社會主義思想。其實,校園內也沒有甚麼給人「左校」感覺的毛澤東等雕像,外貌跟其他一般學校沒有顯著分別。初到香港,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文化衝擊,澳葡政府管治下的澳門民風,跟港英政府下的香港,十分不同,無需筆者在此詳述。

教學上,澳門老師是不會教學生在考試前 tip 題的,十分「單純、讀書」式;香港的老師,則會為我們 tip題,例如,說《出師表》不用讀了,因去年或前年已出過,今年讀《庖丁解牛》等吧….,明顯是考試導向。

香港的教育制度也屬失敗,過於重視中、英語文能力和背誦,令很多有潛質和創意的同學無緣跨越大學門檻,扼殺了無數人材。其實,除所謂高等教育外,政府應大力增設職業教育,培訓各種各樣的藍領專業人才。

1984926日和101日,學校特別讓我們觀看中英兩國草簽香港聯合聲明的典禮,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年的國慶閱兵典禮,那時還是鄧小平時代。教我們中史的老師陳sir,又我們製作簡單的抗日戰爭幻燈片教材,向低年班的同學介紹抗日經過。

1984年,香港的影視娛樂和音樂流行文化仍處於高峰期,有暗喻回歸的電影《等待黎明》、港人回鄉及認識祖國的《似水流年》、譚詠麟的流行曲橫掃各大獎項。筆者跟其他同學一樣,除忙於應付高考外,放課後也會到戲院觀賞一些想看的電影。

19854月,在讀位於北角的培僑,發生了轟動一時的「寶馬山雙屍案」,兩名英籍男女少年在山上拍拖,不幸被數名少年殺害,也一度成為我們的話題,幸兇徒最後被警方捉拿。

30年轉眼消逝,不少記憶歷歷在目,更多的是遺忘了,記憶也不可靠。今天的香港,無論政治環境、社會和文化價值觀與氛圍,改變很多…..。那些年,是成長、學習和值得回味的日子。




留言

  1. 30年前的事還記得那麽多,也好嘢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多片段還可以寫,就像昨天發生。今天年紀大了,但保持心態年輕更重要。天權兄,謝謝閱讀啊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灰飛煙滅的三幢深具歷史價值的歐陸中古式堡壘豪宅 – 「余仁生」創辦人長子余東璇的「余園建築」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