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3的文章
圖片
精彩感人的「武‧藝‧人生 ─ 李小龍」展覽和紀錄片  ( 悼念小龍離世 40 年 – 系列三之三 ) 李小龍逝世 40 年,才首次出現官方舉辦、名為「武 ‧ 藝 ‧ 人生 ─ 李小龍」的展覽,實在來得太遲。上一篇紀念文章末提到遲來的分析,筆者相信有一定道理。慶幸這個為期長達五年的李小龍展,在獲得小龍遺孀  Linda  及女兒  Shannon  的「李小龍基金會」 (Bruce Lee Foundation) 與 「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 」等收藏家鼎 力支持下,有聲有色。 Linda  借出的小龍珍貴遺物,首次公開展出,增加龍迷對這巨星的認識 ; 由吳思遠總監製的一套長 75 分鐘的紀錄片「李小龍風采一生」,更令筆者喜出望外。 筆者建議觀眾先在一樓觀賞該訪談紀錄片,才往二樓看展覽。這紀錄片有下列優點 : -           利用小龍幾部粵語片時代的作品作穿插,襯托他的性格,提供一個新穎的角度去閱讀巨星的成長和成名過程。例如,他在最後一部粵語片作品 《 人海孤鴻 》內,飾演一名頑皮少年,紀錄片導演將他在片中擔心前路的獨白,切 入胞弟李振輝在訪問中解釋小龍於 1959 年突然要赴美發展的擔心之情。這種戲內與戲外 ( 現實 ) 的類比,出現過數次,顯示製作團隊十分熟悉小龍生平。用這種獨特方式表達,相當富創意 -           整套紀錄片沒有旁白 (voiceover) ,全由被訪者的說話 (soundbites) 組成,構思和剪輯都十分有機、緊湊; 75 分鐘全無冷場,精彩又感人 -           難得地訪問了很多人,而且全部被訪者在回味 40 多年前跟李小龍相處時,仍津津樂道、眉飛色舞、顯露出十分懷念及敬重這一代奇人,令觀眾看得為之動容。被訪者包括  Linda 、 Shannon 、小龍胞姐秋源、弟振輝、鄒文懷、許冠文、胡楓、文蘭、苗可秀、劉永、林蛟、田豐、阮兆輝、黎小田、製片薛志雄、武師陳會毅、導演章國明等多人、連丁佩也有。筆者不知訪問丁佩是轉錄多年前的訪問,還是新近訪問。她在片內主要憶述小龍於 7 月 20 日離世當晚的情形。而令我最有印象的其中一段是  Linda  回味 60 年代初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讀書時初識小龍,小龍首次約會她去西雅圖電視塔拍拖的面容。雖已年過花甲,但仍十分優雅的 
圖片
從參觀「李小龍事蹟徑 」談起   ( 悼念小龍離世 40 年 : 系列三之二 ) 由李小龍會主力催生的 「 李小龍事蹟徑 」於上周六、 7 月 20 日小龍逝世 40 周年的大日子,正式揭幕。小龍胞姐秋源 (Phoebe Lee) 應邀作主禮嘉賓,專程由美國回港、主持事蹟徑的揭幕。全球多個國家,包括來自英、美、挪威、日本、內地及本地近 200 多位「龍迷」於早上九時半,已齊集尖東星光大道的李 小龍雕像前,準備向一代巨星敬禮和悼念。 筆者作為一名龍迷,在這重要日子出席,及參加了以李小龍雕像為起點的「李小龍事蹟徑」導賞團,除懷念小龍,也想多認識他中、小學時的生平軼事。 1937 年出生,較小龍年長兩歲的秋源,自小跟小龍感情最要好。當天,她一身黑衣、載著太陽眼鏡,仍掩不住哀傷之情、不時留淚。她發言不多,主要是十分感謝全球各地的朋友仍非常愛戴已離世 40 年的胞弟。 大會一早在場地前,播放李小龍功夫電影的音樂,凌厲的音樂節拍,令現場氣氛更為高張,筆者也很興奮。雖離世 40 年,小龍的魅力 (charisma) 著實有增無減,敬仰他一生奮鬥精神及積極人生觀的龍迷,多如恒河沙數。 60 多位參加導賞團的團員,約有一半是參加國泰航空四天團、專程從日本飛來的日本龍迷,當中約七成是女性,年紀從 20 多到 50 多歲不等,一名肥胖的日本龍迷還穿上小龍在 《 死亡遊戲 》 的標誌黃色運動衣 ; 還有來自英國及挪威的習武朋友,浩浩蕩蕩大伙兒分兩輛車,跟從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先生和領導層穿梭海運大廈的天台停車場、佐敦柯士甸道的德信小學、九龍塘的喇沙小學、屯門的青山寺,以及大角咀詩歌舞街的聖芳濟書院,細聽黃會長的講解 。 從上述三家學校名單,可見小龍年輕時讀的全部是天主教英文私立學校,跟修士和神父學習。這些來自西方的教牧人員以開放、有教無類的方針教學,啟發了小龍的潛質。在聖芳濟書院讀中二至中四的小龍,經常跟同學和朋友講手、打架,被德國藉老師兼修士 Brother Edward Muss 目睹,不單沒有加以責罰,還鼓勵他報名參加校際拳擊比賽,結果得了冠軍。 小龍的幼稚園至小三階段,在佐敦的德信學校度過,常帶同學們去戲院看 「 霸王戲 」。眾所周知,小龍是粵語片童星,在學校難免成為「風頭躉」,讀書成績則平平 ; 胞姐秋源接受訪問時
圖片
憶李小龍離世歲月 — 悼小龍離世 40 周年 ( 系列三之一 ) 今年七月下旬在香港華人、甚至全球華人圈內,最具紀念意義的一件大事,無疑是一代巨星李小龍 (1940 年 11 月 27 日 — 1973 年 7 月 20 日 ) 逝世 40 周年。 40 年絕不是短時間,人生沒有三個 40 年。筆者去年九月曾在 「 看電影 」欄目,以民族英雄來形容小龍的地位。小龍在筆者心中,並不如外界般簡單以武術家、哲學家這些名詞便概括其一生的成就。 1973 年 7 月,筆者仍是 「 小豆丁 」 一名。小龍於 20 日晚離世,但我仍記得是在 21 日早上才知道他暴斃的消息。大姐與二姐當天去完街,回家即說報紙頭條報導小龍暴斃的消息。當時年紀太小,不知何謂暴斃,經解釋才知道是突然死亡。跟大多數人一樣,難以置信,這跟他在銀幕上痛打東、西洋壞人的英武形象有分不開的關係。小龍離世的消息,令「小豆丁」矇矓地感到生命的脆弱。 童年時住在澳門,家裡訂閱 《 星島晚報 》。小龍出殯的新聞,該晚報自然有報導。仍記得他那幅躺在棺木的特寫黑白照片,面貌顯得瘦削、面色較白。當時,哥哥及母親解釋那是經過化妝,故面色較白。這也應是筆者首次看見離世人躺在棺木的相片。 這已經是 40 年的舊事。其後數年,港澳每隔一段時候便重映他的經典名作,如《猛龍過江》、及於 78 年補拍首次公映的遺作《死亡遊戲》。哥哥當時的中學老友是李小龍迷,買了很多這巨星的雜誌,好像因搬家關係,全部不要,這至少七、八本雜誌便轉送給我。當時這些紀念小龍離世的刊物,圖文並茂,印製得頗精美,有些的面積大小如《明報周刊》搬,甚為吸引。「小豆丁」利用暑假全部細閱,對他拍攝數部電影的幕後花絮和生平,得知很多。 小龍一生努力不懈和奮鬥的精神,絕對值得我們學習。他 1959 年赴美深造,離港前跟胞弟李振輝說他日回港,必已成名。結果,不負眾望。他不單為自己在美國及全球打開一片天,也改寫中國人的世界形象。在這層面來看,他毫無疑問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幾年前,他的胞弟李振輝及胞姐李秋源、李秋鳳協助拍攝、由李治廷主演的電影 《李小龍》,由姐弟角度刻劃小龍的少年成長過程,拍得感人和細膩,也讓龍迷一睹偶像許多不為外人知道的軼事和趣事。 再過三天便是小龍離世正日,香港的「李小龍會」為他設定了一條「李小
圖片
我的 1997 香港回歸中國瞬間 16 年, 1997 年您在做甚麼呢 ? 當年對我而言,在住屋和工作上,都有良好的轉變;在一個殖民時代的終結下,於個人生活也有值得紀念和回味的瞬間 。 97 年聖誕前夕,搬到現今將軍澳的小單位,一住超過 15 年,這是筆者首次及迄今唯一一次的置業,終於毋須每隔兩到三年便搬屋一次、流徙四處,安定下來了。猶記得在炮台山舊居搬家當天的清早,老友溫先生、廖老師及  Roy  分別來我處,一行四人夾手夾腳,用雞記的貨 van ,兩小時多便完成二十多箱衣物的搬遷 。 在炮台山時,租住了一個福建人家庭的房間,住了一年半多的時間。那是一個三房單位,來自福建的夫婦也不是業主,他們租了該單位,把其餘兩房間分租了給我和另一單身女子。 ( 說來也有點奇怪 , 雖然我在該屋住了一年半,卻從未見過該女子 ) 福建夫婦與幼子、幼女一家四口,則住在一個大房間。福建先生在天后開一家眼鏡店、福建太太則在附近的七十一便利店做售貨員,我幫襯該店時,偶爾也見到她,總是笑容可親。 福建兒子大約讀中二、三,福建女孩大約讀小一, 頗活潑和逗人喜歡,有時會走入我的房間跟我攀談。 1997 年二月,我離開了報紙,轉到電視台做時事節目的記者,為了紀念和日常工作等需要,買了人生首部筆記本電腦,是 A cer 的 Pentium 1 、 133mega her tz , 當時已屬頂級電腦,要港幣 17,000 多元,以今天的角度,超貴;多年前我試過開該機,也開不動了,因功能太弱,超慢。 那女孩喜歡看我那部電腦,看我上蘋果和其他報章的網站。一次,用紙畫了一幅簡單但有趣的畫送給我,這畫我保存至今 ( 見下圖 ) 。其實約在 1996 年下旬,筆者抽到居屋、知道可於 97 年底搬入新居,故在該處短暫寄居時已充滿期待。 工作上, 97 年二月轉到電視台的時事節目,可以很有自由度拍攝自己揀選的題材,很有新聞角度地用聲、畫,以 10 或 20 分鐘表達自己拍的專題故事,只要觀眾按時按候打開電視、看你的節目便看到,那種滿足感非常大,也是筆者畢業至今最喜歡的一份工作。當時在人手及製作資源均欠缺的電視台,也拍過不少自己滿意的作品。 在 97 年七一回歸前夕,當然要「例牌」地找一些官員和有特色的平民,拍他們對回歸的看法和期望。 6 月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