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2的文章
圖片
澳洲自駕遊 今天,自駕遊相當流行。很多人都喜歡在日本或歐洲等地租車,跟好友結伴同行,「喜歡去哪裡便那裡」是自駕遊最吸引人之處。多年前,筆者仍當報紙記者時,與兩名同事及一電台行家在澳洲自駕遊近三個星期,寫意非常,絕對是一件令人回味的賞心樂事。 我們一行四人先飛到位於澳洲中部的 Adelaide ,這是一座十分綠化,到處廣植樹木及綠草的美麗城市。我們乘類似灰狗的旅遊夜車,經過一夜到達著名的 Ayers Rock 附近的小鎮。 Ayers Rock 是一座會隨日光而變色的大山,以前附近住有很多澳洲土著,亦即原居民。我們租了一輛豐田轎車,便開始遨遊。當時仍未考到車牌的我,還大膽地繞著這座大山無牌駕駛了四十多分鐘,幸好沒有撞倒人和動物 ( 一笑 ) 。其實,當時人煙稀少,也沒有「澳洲國寶」袋鼠等動物四圍行。 不知何故,澳洲的原野特別多蒼蠅,若不帶上防蚊面罩連帽子,一定受難。我們當中三人攀登 Ayers Rock ,餘下一人沒攀。卻忘記把轎車鎖匙留給他,讓他在車上躲避蒼蠅。因該處屬荒野之地,沒有甚麼建築物及室內可避過討厭的蒼蠅,當我們一個多小時下山後,他看見我們面黑黑,實在很不好意思,連聲說句對不起 ! 離 Ayers Rock 較遠的地方有不少戶外餐廳,我們在晚餐還一嚐鱷魚肉,印象中有點似牛肉,味道不錯。三星期行程中,一行四人到過 Clarins ,是游水及浮潛好地方;在雪梨, opera house 當然必遊;還參觀過 Melbourne 的賭場,那裡很多越南人在賭博;十二門徒石的一帶近海沿岸,風景至為壯觀美麗,自駕遊不可錯過。記得美國 AE 咭一個電視廣告也曾在十二門徒石取景拍攝,甚為壯觀。 藍山則因山色帶藍,因而出名,是一個行山休閒的美麗景點。二十天的行程,經歷過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氣溫,領受大自然神奇的風味。為專程去看企鵝,我們還駕了三個多小時長途車,趕去一個很遠的海灘,觀看日落前數百隻企鵝從海歸家的壯觀場面。臨結束行程,我們每人集資三百多港元,大吃鮑魚及美味海鮮一頓,作為一個美好的結束。 惜這次豐盛之行,回港沖印相片給各人後,菲林底片不翼而飛,我剩下的相片也很少,一切只留在記憶中,至為美中不足。但澳洲給我留下一個十分美麗的正面印象。                                   網上

徐克反建制力作《第一類型危險》

圖片
在一群新浪潮健將中,徐克 (1951-) 的電影最具非傳統章法和爆炸力。他另類的想法和技法營造出他早期幾部電影的特色,包括處女作《蝶變》、隨後的《地獄無門》和《第一類型危險》。於 1980 年公映的《第一類型危險》是筆者最喜歡的一部徐克作品。電影充滿原始的爆炸張力、歇斯底里與反政府反建制的含意,今天重看仍非常震撼。 據港府法例,《第一類型危險》乃指爆炸品。電影裡飾演中學生的區瑞強、龍天生和車保羅三人在家裡自製炸彈,並在戲院放炸彈。這些在當年公映的版本,全被港英政府剪掉,不滿的徐克不得不補拍很多戲份。電影透過快速的剪接、鏡頭處理、配樂及歇斯底里的角色,拍出一個強烈的電影感和暴力感。電影裡演工廠女工的林珍奇虐待老鼠等場面令人吃驚。 徐克在戲的開首,已透過影像表達訊息。古舊的屋內,正值風雨飄搖,家內窗門及「拜神的神位」不斷晃動,意指傳統價值被畸形環境震得四零八落。筆者是來港讀中六,與老友廖同學在灣仔京都戲院看十時半早場,才首次觀賞這電影,那是一次完全罕有和震撼的觀影經驗。戲尾,恐怖份子在墳場與區三人及羅烈 ( 演林珍奇的警察兄長 ) 生死激戰,完全把無政府的暴力推往高峰。 徐克過去十多年的作品已完全無復當年勇,變得向建制看齊、妥協,無論在劇情和內容上都無甚看頭,十分可惜。他八十年代中的《倩女幽魂》及九十年代初的《黃飛鴻》系列都成功為舊日經典添上嶄新意義。其實,作為一個電影人,六十歲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應仍屬創意旺盛的時候,期望他有脫胎換骨的新作。 在 YouTube 上,有心人上載了有戲院爆炸 的禁映版本,未看過的應由頭到尾看一次,親自感受那種歇斯底里的震撼。
圖片
49 天的歐洲背包遊 歷史悠久的歐洲孕育豐富的文化,素來是年輕人夢寐以求的朝聖之地。 20 年前的七、八月期間,筆者儲夠盤川,背著重甸甸的背包,向著西歐六國出發,此行足足玩了七七 49 天,十分開心滿意,大開眼界。其中前後約有十天與移居法國多年的大家姐及大姐夫共遊法國數個古鎮及西班牙巴塞隆那等地,一生難忘。 先到法國巴黎,與大姐聯繫後,一起遊歷名勝如鐵塔、白教堂及山下的畫家區與紅磨坊一帶;跟著攜著歐遊火車證,踏足了荷蘭 (Amsterdam, 海牙 ) 、德國 ( Berlin, Koln, Munich) 、意大利 (Rome, Venice, Florence) 、瑞士 ( Luzern, Geneva 及首都 Bern) 、小國 Monaco, 以及西班牙的 Barcelona 。行程真的很豐富,一切由自己策劃交通及起居飲食,是難得的磨練機會。 法國浪漫和自由的氛圍,非親臨體驗,難以言全。筆者偏愛畫家區的藝術優閒氣息;羅浮宮蘊藏的名畫和雕塑,看足一個月也不夠。在荷蘭,特別參觀十年一度的花展;紅燈區及運河也令人一開眼界。 德國,我喜歡 Koln 市的古老大教堂,記得住宿的青年宿舍在一河之隔的大教堂對面;還在 Koln 火車站的大螢幕觀看 92 年 Barcelona 奧運的開幕禮。要乘搭三小時車程而到達的德國新天鵝堡,是美國迪士尼城堡參考的原型,新天鵝堡開放給遊客參觀,內有很多名畫和名貴傢俱,值得一遊。 意大利,我喜歡如詩如畫和寧靜的 Florence 。在 Michelangelo 廣場看日落暮景,特別舒服,但行上去便十分炎熱和辛苦;水鄉威尼斯的優美是另一種風情。躺在綠草,吃意粉及飲啤酒,在比薩斜塔消閒了一個舒服的下午。猶記得意大利的食物較其他國家昂貴,意粉及啤酒已盛惠近 100 港元,對我這種要精打細算的背包客,也是一種壓力。 瑞士的湖光山色,美得像油畫般,跟中國的山水風味完全不同。我喜歡瑞士這種大家閨秀式、綠油油的美麗山水;在瑞士,一定要坐船遊湖,領受慢節奏的欣賞閒情。行程尾聲,與大姐及姐夫聚合,共遊西班牙的 Barcelona 。這城市規劃良好,在天空望下去,街道與建築物是一格格的組合,整齊有緻。 在法國,得通曉法文的大姐和姐夫帶領下,遊覽了如羅賓漢式的格格信古城,以及畫家梵谷當年畫
圖片
多媒體展現秦俑 原本不打算觀看當下在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覽,因為近幾年兩次遊覽西安,已兩次參觀過場面浩瀚、陳容強大的兵馬俑一至三號坑。數以千計、價值連城的兵馬俑以及這種歷史現場的場面,怎拿來香港展出呢 ?! 由於對文化及展覽的策展有興趣,還是去看過究竟。果然,運來的珍貴兵馬俑與文物僅數十件,要靠多媒體科技和動畫特技來搭救。 可惜效果並不太理想,相信是礙於這類科技的製作成本太高而預算又有限,多媒體製作的動畫和影片時間很短,有點「到喉唔到肺」的感覺。甫入場,展覽已利用鏡頭把參觀者投影在銀幕上,活潑的兵馬車在銀幕跳躍出來,來一個真人與動畫的混合。初看頗特別,惜站多一會,變化不大,吸引力變得有限。 之後,介紹秦始皇愛馬及統一天下的影片也有點不侖不類,內容與畫面都不夠精煉。跟著,參觀者需走過一條數十呎長的走廊,兩旁是巨型長幅畫面,顯示西安兵馬俑一號坑的壯觀場面。惜又是太短,極度浪費了這個走廊設計。 二十多件的兵馬俑與文物展示,說明文字不多但精要,總算有點看頭。這顯然是一個超迷你的秦俑展。有興趣欣觀賞及認識秦始皇兵馬俑的,一定要到古都西安現場。筆者覺得這是中國必遊的歷史文化古蹟,絕對不能錯過。
圖片
從「廣島原爆 67 周年」憶日本廣島行 今年 8 月 7 日是「廣島原爆 67 周年」的紀念日。當天,共約五萬人參加在廣島平和紀念公園舉行的追思儀式,哀悼美國 67 年前以原子彈轟炸這座日本城市的往事,廣島市內也有民眾以論壇或音樂會形式哀悼罹難者。 筆者多年前大學畢業後在社會工作兩年,首個旅遊的地方便是日本。那次 14 天的行程特地到廣島參觀平和紀念公園,一睹原爆造成的破壞。猶記得在博物館內圖文並茂記述原爆對當地居民、環境和財產造成的驚人破壞,有生還者對身體受傷及失去親人的錄音紀錄;廣島市亦刻意保留多座被原子彈炸毀的建築物,用以提醒後人原子彈的威力。 博物館的總結部份,若筆者沒有記錯,是沒有對何者應為這次戰爭負責作出任何記述;僅指出戰爭可怕,核彈造成的災難慘絕人寰,顯然把日本人描繪為罹難受害者。這是否一個全面的反思,當然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 該次 14 天東瀛背包遊,除廣島外,還遊覽了本州的東京、大阪、京都、名古屋及奈良等地。最愛京都和名古屋,不少地方仍保留簡樸的鄉土味,金閣寺雖不能入內觀賞,周圍寧靜的樹林亦叫人舒服,值得一遊。京都鄉郊的嵐山亦很有日本味,日本乾淨整潔的街道及環境總教人喜歡。那時年輕,買了日本的 JR 鐵路火車套票便穿城過市,住青年旅舍,還住過俗稱「棺材房」的小型床子,同樣 neat and tidy ,床上還備有收音機及投入硬幣可看有味 AV 的小型電視機 。設備可說一應俱全、照顧周到。 日本人的英語能力,亦首次見識,很簡單的如吃了飯嗎,也不能應對。街上售賣來自西方國家的雜誌,如 Times 等全部翻譯為日文,讓日本人容易閱讀。日本總是一個矛盾民族,著名人類學家 Ruth Benedict 數十年前的出名著作《菊花與劍》便指出日本人既愛美麗一瞬間的櫻花,也愛名劍的武力,心態矛盾。 該次東瀛遊,在大阪的書局看到歐洲新聞工作者 Nicholas Bornoff 的新作 Pink Samuari – T he pursuit and politics of sex in Japan , 詳細描繪日本色情行業的發展和特色,指出日本人 sex is not a sin 的觀點,導致 AV 行業興旺發達。 Pink Samuari 一詞,同樣顯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一方面是武士,要有武士道精神,惟又是粉紅色的,會
圖片
從經典臥底電影《邊緣人》談起 章國明拍攝於 1981 年的《邊緣人》無疑是警察臥底片的先驅和經典。章擅長於警匪動作,其 1979 年的處女作《點指兵兵》已體現他對電影語言的掌握和熟練程度。他這兩部作品,透過靈活的場面調度、鏡頭調動及人物的描繪、豐富的劇情和細節,使百餘分鐘的電影毫不沉悶。筆者覺得這兩部作品亦洋溢虛庶民氣息,對基層人物性情的了解和關心,透過對白和劇情生動地反映出來。 《邊緣人》在 81 年公映時,筆者仍在澳門唸書。澳葡政府的電檢相當嚴格,當年這影片被定為 D 組,即 18 歲以下不得入場,筆者當時距 18 歲很遙遠,首次觀看時已是 80 年代移居香港繼續攻讀的時候。電影成功描寫臥底阿潮 ( 艾迪飾演 ) 游離於善與惡的邊緣,為不讓家姐蘇杏璇和女友不知他是臥底身份陷於兩難的微妙關係。艾與上司、同曾是臥底的金興賢的手足情刻劃,也生動感人。 很多場面的處理都有板有眼,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如艾被警員追車的一段、緊張又緊湊;艾打劫女友新男友珠寶店一段,簡潔有力;最後,艾與匪幫打劫公屋富戶,被村民活生生打死一場,悲壯又帶出荒涼、荒謬味道,令人離開戲院仍大石壓心頭般沉重和不快。章與艾憑這戲分別奪得金馬獎的最佳導演和男主角,實至名歸。 猶記得在大學讀新聞及傳播學系的最後一年級,老師特別揀選這電影給我們參考,學習導演和剪接技巧。 畢業多年後,筆者有幸在工作的地方結織章國明。當時他已在 ICAC 工作多年,前來筆者任職的機構拍攝一些開會片段,寒暄了數句。去年,我們還透過社交網絡成為「網上筆友」,真多謝通訊科技的發達,很多以前無可能的事都成為可能。章成為眾多新浪潮導演中,筆者唯一「結識和偶爾交往」的,很感恩  ! 章也是一個絕無架子和很有善心的人。

許鞍華經典處女作《瘋刧》

圖片
一連寫了幾篇懷念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應到七十年代末的新浪潮港片出場了。新浪潮電影,泛指一群曾受過西方電影教育、或在電視台拍攝了一系列菲林作品的年青導演,因時際會拍攝大銀幕電影,衝擊了傳統港片。這些電影無論在形式、內容和風格上都開創了港產電影的新篇,包括許鞍華、徐克、嚴浩、譚家明、章國明等人,各領風騷。 許鞍華首部銀幕處女《瘋刧》於 1979 年公演,一鳴驚人,記得當時不少影評人極力推薦。筆者於 1989 年暑假這電影重映時才首次觀賞,果然名不虛傳。電影以 1970 年香港龍虎山雙屍案為藍本,以推理懸疑及查案的手法包裝,其實是想講傳統價值如何損害弱質女子的故事。電影由發現雙屍案開始,展開萬梓良及趙雅芝的好友張艾嘉追查他們二人被殘害的故事,發現許多不為人知的內情。劇本、題材和拍攝都十分有特色及味道,盡顯編劇陳韻文和導演許鞍華的女性角度和獨特才華。 電影開首的燒香、火焰及佛像,設計有含意,象徵傳統古舊價值仿如監視世人般,並對世人產生影響。最後,張艾嘉發現真相,回應這些觀念對趙雅芝的負面損害。整部電影在內容和題材、題旨的配合上天衣無縫,今天重看一點也不覺得過時。 筆者常覺創作屬不進則退,非常殘酷。很多現在仍拍戲的新浪潮導演,已無復當年勇。無論在觸覺、故事和拍攝上都停滯不前,難以跟當年他們初出道時極富原創、爆炸和新鮮感洋溢的作品相比,十分可惜。
圖片
以澳督為名的街道 香港有很多街道是紀念港督的,例如彌敦道、羅便臣道、麥當勞道、寶雲道等;澳門也有數條街道以澳督為名,以示紀念。 翻查資料,澳門至少有四條街道是紀念澳督的,包括高士德馬路、羅理基博士馬路、巴波沙馬路、以及馬濟時總督馬路。 (1)    高士德馬路 : 這條馬路跟筆者至為親切 ,因我們在澳門的家便是位於這條綠樹林蔭的馬路上。培正學校也在這馬路,年幼時,上學一過馬路便是,從家到學校不用數分鐘,十分方便。 其實 ,高士德 (Horta e Costa) 於 1894-1897 及 1900-1904 曾兩任澳門總督。這馬路舊稱柯高馬路,因讀起來不太悅耳,故改名為高士德馬路。全長 795 米。 (2)    羅理基博士馬路 : 是一條位於新口岸北部邊緣的道路,依東望洋山山勢而建。全長 1470 米。以第 109 任澳門總督羅理基( Rodrigo Jos é Rodrigues )命名。周圍早期是菜地。東西兩則在 1980 年代開始發展。中間路段南側建成了何賢公園 。 (3)    巴波沙馬路 : 巴波沙 (Artur Tamagnini de Sousa Barbosa) 曾三任澳門總督,分別是 1918-1919 、 1926-1931 及 1937-1940 。這馬路位於關閘附近。據資料記載, 1940 年 6 月 28 日,巴波沙被召回里斯本,對澳門當局容許走私及售賣鴉片,引致國際聯盟宣布懲處澳門的事件負責,隨後被革職。離任後不久於 7 月 10 日病逝。 (4)    馬濟時總督馬路 : 馬濟時 (Jaime Silverio Marques) 是 1959-1962 年的澳門總督。這馬路位於外港填海區,南端至孫逸仙馬路。 下次我們到澳門遊覽或探親時,便可以多了解這些街道名稱的由來。                                                   高士德澳督                                  
圖片
悲天憫人白先勇 在台灣成名的白先勇 (1937- ) 是我喜歡的作家。大學時代閱讀他早期在六十年代初發表的短篇小說如《玉卿嫂》、《芝加哥之死》及《永遠的尹雪豔》等,沒有很大的感受,只覺文字優美。多年前,一口氣看完他的唯一長篇小說《孽子》及散文《第六隻手指》,發覺他是一位很有人文情懷和關心弱勢社群的作家,喜歡上了。 白先勇曾透露他是一位同性戀者。發表於 1978 年的《孽子》主要描寫男主角李青的內心掙扎;他與離異的父母及主流社會之間的情感與衝突,也敘述一群游離於台北新公園中的男同性戀者,如何在生活、慾望和社會偏見中掙扎求存。白先勇的白描筆觸及毫不矯飾的寫法,把他對同性戀社群的關心和體諒活現紙上,是一部很好看和有心的作品。 《第六隻手指》則抒發他對姐姐白先明 (1934-1982) 的懷念和歉疚。白一共有十位兄弟姐妹,白先明排行第六,是為《第六隻手指》名稱的由來。白稱先明為明姐,她患有精神分裂病,一生不如意和不開心的日子佔多。白先勇對自己未能花很多時間照顧明姐,只顧忙於他的創作,感到很內疚,是對大他三年的姐姐的虧欠。在這散文中,他寫道:「明姐的病,是我們全家一個無可彌補的遺憾,一個共同的隱痛,一個集體的內疚。她的不幸,給父母親晚年帶來沉重的打擊。」又寫道:「母親堅強自信,而明姐羞怯內向,不多言語,因此母女之間不易親近。」 這散文寫得相當富感情,也體現出白先勇重感情及充滿人道的性格。去年,重讀他於六十年代末發表的短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描繪舞女金兆麗在台北夜巴黎最後一夜充當大班的情景,及回憶她年輕時在上海百樂門的風光歲月,包括與年輕人盛月如的一段愛情故事。這短篇寫得相當精煉又細膩,十分精彩。白先勇對世間複雜人情的了解和掌握,完全可在這作品中體味,也反映他在內地年紀輕輕時,對成人世界已十分有領受。 也許,凡是成功的作家,都有一種獨特的天資和領悟能力。內地演員范冰冰在 2009 年傾力攝製的電視劇《金大班》,以小說的人物作藍本,加了很多內容和情節,還找來台灣著名演員兼歌手周渝民擔演盛月如,也是一部不俗的作品,值得一看。
圖片
舊稱孫中山故居的「國父紀念館」 位於文第士街的國父紀念館,是孩童時父親喜歡帶我們一家人去遊覽的地方。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隻鹿的標本,童年時覺得這鹿很特別和高大,亦是首次認識何謂標本。 鹿隻標本迄今仍保留。去年十月「辛亥革命 100 周年」,母親有興趣去看看,我倆遂再舊地重遊,見鹿隻變小,其實牠沒有變小,只是我成長了,覺得鹿隻矮小而已。 國父紀念館基本上保留原貌,大部分房間保持原有佈置。展品有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時用過的物品、孫中山的真跡和生前與家人合照等其他照片。 據資料記載,這建築物建於 1918 年,原為孫中山先生 (1866 年 11 月 12 日- 1925 年 3 月 12 日 ) 與其家人之寓所。 1930 年,因遭附近的澳督官邸火藥庫爆炸所波及,後來澳葡政府向孫中山與元配夫人盧慕貞所生的兒子孫科賠償。孫科利用賠償,另外斥資九萬銀元,將其重建成現建築物樣貌。 現時的三層高建築物是一座伊斯蘭教「摩爾式」建築。直至 1952 年,孫科與母親盧慕貞( 1867 年 7 月 30 日- 1952 年 9 月 7 日)在此居住。及至盧慕貞在 1952 年 9 月逝世後,於 1958 年易名為國父紀念館。 在紀念館側的花園豎立了一尊孫中山的全身銅像及「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銅像乃孫中山之日籍友人梅屋所獻的紀念品。童年時的我和四家姐最喜歡模仿這孫中山銅像。 ( 有圖為證,哈哈 …)
圖片
民族英雄李小龍 沒錯,您沒有看錯標題,近兩年,筆者持這看法,一代武打巨星及哲學家李小龍是民族英雄。我們成長時,學校的教育教導我們文天祥、岳飛這些是民族英雄,因為他們保衛漢族,免受外族滅亡。筆者認為這屬狹義的解釋。 不是因為李在電影裡痛打東洋日本仔及鬼佬,才把李定義為民族英雄,而是他短暫光芒的一生,成功重建了華人的形象。在他以前,華人在西方及西片的形象多被矮化。他的電影在世界上演後,完全改掉這種低沉氣象。華人更被以為全部都懂得中國功夫,食過夜粥。從這角度看,李小龍的意義,完全可被視為民族英雄。 李小龍 1970 年代初從美返港,拍過「四部半」經典功夫片 -- 《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以及未完成而被嘉禾補拍並於 1978 年推出的《死亡遊戲》。《龍爭虎鬥》是筆者八十年代中,在香港才首次觀看。其餘都是童年時在出生及成長地澳門觀賞。 《精武門》最有場面和氣派,李小龍獨闖東洋鬼子位於上海虹口的武道館,把數十東洋鬼打到落花流水,首次出動雙節棍;還要兩名日本武術高手吃掉「東亞病夫」的大字,大快人心。在澳門白鴿巢公園拍的李小龍凌空踢碎「華人與狗,不得進入」牌面,也激發民族感情。戲末,跟日本高手和俄羅斯拳手的終極對打拍得相當緊張精彩,惜結局凌空跳起被鎗殺的處理教人黯然失望。 我最喜歡的是《猛龍過江》,李自編自導及自演,盡顯文武才華。不少滑稽的情節加上多場精心設計的動作場面,如跟羅禮士在羅馬鬥獸場的對打,膾炙人口。劇本也較完整、橋段和細節洋溢戲味。記得九十年代初,筆者到羅馬旅遊時,該鬥獸場對開的攤檔還售賣著這電影的錄影帶。 《死亡遊戲》的故事雖然不是李的原意,他也僅在最後塔內跟數高手對打才出現。然而,整套戲的處理、攝製相當認真和突出,我認為是成績被低估了的作品。猶記得有幾場是在澳門拍攝,包括在盧九公園內美麗的蓮花池旁,大打出手;在大三巴牌坊前舞獅、燒炮仗和追逐,都看得十分過癮和新奇。 《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是父母親帶同我們兄弟姐妹,分別於南灣和平安戲院看的;《猛龍過江》和《死亡遊戲》則是我唯一的哥哥帶我欣賞。當年,哥哥有單車,「小豆汀」的我坐在後邊跟著去南灣看。這一切都已成為 good old days 的美麗回憶 ! 往事真的只能回味 ! 
圖片
啟德機場的美麗誤會 許多中小學的教科書都會說啟德機場是紀念何啟爵士 (1859-1914) 和區德先生 (1840-1920) ,因為他們一心提出及落實興建香港機場的計劃。許多人 ( 包括筆者 ) 也以為是如此。其實,據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吳邦謀澄清,這純屬美麗的誤會。 本身是醫生的何啟爵士於 1914 年因心臟病病逝,其好友區德繼承其遺願,正式成立「啟德營業有限公司」 (Kai Tak Land Investment Co , Ltd.) ,原意是在九龍灣填海發展住屋計劃。 惟 1920 年,香港爆發多宗大型罷工事件,引起反英浪潮及導致香港經濟不景。 1925 年,更發生長達 15 個月的「省港大罷工」,原來的啟德濱發展計劃成為泡影。該公司也不幸倒閉,填海土地因而空置。當時的港英政府認定這幅土地適宜發展作機場。於是便逐步展開擴建跑道和興建客運大樓的一連串計劃。 所以,機場查實與二人沒大關係。港英政府只是為紀念二人,把機場命名為啟德,作為紀念而已。                                                   1962年時的啟德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