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3的文章
圖片
數碼放映機與高清電影  (五之二) (筆者註: 下文是新近修改的版本,因原文有小部分資料不大準確,請諒。網上出版 e-publishing 便是有這優點,一發現問題, 可立即更正。哈哈...) 前幾天,寫了「電影菲林己死 ? 」一文,有朋友 A 說扼要及富啟發,亦有朋友 B 認為可寫得詳細一點。筆者因而再做了一些資料搜集,撰寫此文,希望能初探高清數碼和菲林電影這兩大陣營,並希望拋磚引玉。 上文說到的 4K 超高清數碼電影  (UHD) ,媲美優質 35MM 電影菲林,其解像度高達 4,096 * 2,160 像素。數年前,全球戲院的放映機,大部分仍是菲林放映機,並非數碼放映機,令數碼高清電影不易普及。因數碼放映機價格高昂,過去,很多戲院商都不願斥巨資去投資,所以,用 4K 超高清製作的數碼電影,最後仍得 output 為電影菲林,以便在戲院的一般菲林放映機上放映。 不過,最近兩、三年,大部分電影院,包括澳門、我們的祖國及歐美,大部分電影院已添置 2 K 數碼及  3 D 數碼放映機,以配合愈來愈多數碼製作。筆者現正搜集整理資料,在短期內將再撰文探討,以饗讀者。 現時,一部長 90 分鐘的 UHD 電影,檔案十分大,若透過電腦硬碟讀入到戲院的數碼放映系統內,需要非常大容量的貯存器。一分鐘長的 UHD ,已達 3.76 GB 。這情況有點像我們民用的全高清攝錄 ( Full HD - 1 , 920*1 , 080 像素 ) ,拍一小時可能已達 4 0 多 GB ,檔案大,故讀入需時,並需要容量大的貯存裝置 ( 如  hard dis k  或  memory card ) 。不過,最新科技是可透過快速的衛星傳送,解決發行上的難題。數十年前的靠人手 「 走片 」,一個拷貝供兩、三家戲院放映,已成絕響。 隨著數碼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筆者相信未來數年, UHD 電影的全球總產量,會佔一個很高比例。 事實上,日本 相機生產商 Canon 最近已發表了符合電影業標準 4K (4 , 096 * 2 , 160 像素 ) 高畫質影片的民用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EOS-1D C ,售價  HK$92,800 大元,本港已有現貨發售。 雖然超高清電影來勢洶湧,但有港人熟悉的荷里活導演仍鍾情菲林製作,包括最近幾年拍  Batman
圖片
「電影菲林」已死 ? –  荷里活主流電影多已放棄菲林、改用數碼拍片  (五之一) 近數年,隨著數碼攝影的急速發展,不僅我們民用的硬照攝影 機 已全面數碼化。專業的電影拍攝也很多放棄傳統  35MM 菲林、而改採高清數碼攝製,包括最新  James Bond 片  Skyfall  及李安的  Life of Pi 。 Life of Pi 是 3D 立體特技製作,用高清數碼製作最自然不過,因方便後期剪接及加入動畫特技效果,省卻把菲林掃瞄入數碼的繁複後期。 2009 年的《阿凡達》 Avata  更 是首部榮獲奧斯卡最佳攝影大獎的百分百數碼製作 3D 電影,開創先河。 而不少 2D 電影,如  Skyfal l , Sarah’s Key  也 屬 高清數碼製作。這對於我們觀眾,是完全看不出不是用菲林拍的,足見高清電影數碼技術已臻成熟。 現時,有幾家 數碼電影攝影機製造商 最為著名,包括 : -           總部在德國的 Arri , Life of Pi  便是用 Arri Alexa M 攝影機拍 -           位於美國南加州的  RED  是另一受歡迎的數碼攝影機廠商。過去數年,用  RED One  攝影機拍的電影包括即將在港公映、講述希治閣生平的 Hitchcock ; Spiderman 及 2011 年公映的 The Lovely Bones 也是  RED One  出品 。 部分電影如  The Lovely Bones  並非全數碼製作,不少場面仍用菲林拍。 據知,這些高清電影攝影機十分昂貴,售價至少要十萬美元以上,還未包括其他配件如鏡頭等。 最早用高清機拍的  2D 電影,有筆者喜歡的警匪片導演  Michael Mann 於 2004 年上映、由 Tom Cruise 演殺手的  Collateral ,大部分場景屬黑夜拍攝,只有極 少 場面用菲林拍;當年數碼技術沒有今天的先進,黑夜的場面若留心看,會有較粗的微粒,不大精緻。不過,對於我們這些觀眾,察覺不出。筆者當年也是觀影後,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這屬數碼電影。 Michael Mann 之後在 2006 年拍攝、鞏俐有份演出的緝毒電影  Miami Vice ,也繼續用數碼而非菲林機拍。 回望港產片,原來近幾年,大部分
圖片
從《一代宗師》公映短版看王家衛的嘗試與局限 作為王家衛 (1958- ) 的「粉絲」,上周四《一代宗師》在香港公映,放工後第一時間看七點半場。畫面超靚、美術及服飾、佈景道具等全部精緻吸引、造足 100 分;這部媒體稱構思十多年、拍攝三年的王家衛式葉問作品,開拍於所謂珠玉在前的 2008 年版《葉問》之後,絕對可以想像對王家衛造成巨大的壓力。萬眾期待下,王當然不容有失。新作是中港合拍片,攝製規模和製作預算是王家衛作品之冠,很明顯他一心想留下一套前人未曾拍過的史詩式南北中國功夫大片。現在,據稱有四小時長的足本,被迫大刀闊斧剪成僅長 2 小時 10 分鐘的公映版,仍可見王能夠成功駕馭各個複雜環節,功架十足。 不過,無論作為王家衛 (1958- ) 的「粉絲」、或作為一個熱愛電影的觀眾,對不起,筆者觀賞離場後,對這個 2 小時 10 分鐘的公映版,實在沒有很大驚喜,有點失望,甚至覺得王已接近江郎才盡。首先,在王家衛這套比較講求故事和戲劇性的電影,他的電影語言,相比 2000 年上映的《花樣年華》,沒有甚麼突破,唯有靠堆砌悅目的畫面,以及梁朝偉、章子怡的爐火純青演技來彌補 ! 退一步說,以這 2 小時 10 分鐘的公映短版來評論王的新作,對他也不太公平,因短版不是渾圓之作,成為一部折子戲。 現版本,很多條線都交代不清,連最主線的章子怡宮二先生跟梁朝偉葉問的那段未能開花結果感情,在片末得靠章子怡跟梁朝偉的坦言告白來打動觀眾,包括 : -- 「在最好的時間遇到你,是我的運氣,可惜我沒有時間了」 -- 「說人生無悔,那都是賭氣的話」 -- 「若真無悔,那人生該多沒趣」 --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還拍攝他二人背映的街上行,加上小狗,令人回憶起梁與張曼玉在《花樣年華》的晚上二人行。這段可說是最觸動人心的場面,筆者也受感動而眼曚曨一片;可惜,這不是靠導演之前的感情描繪累積來 build up ,而是靠筆者的感情經歷來搭救。 張震飾演一線天的一段,若在短版本全部剪走,對全片也毫無影響。筆者相信若全片能剪成 2 小時 30 分鐘長,能大膽地把張震一段全部割愛、補回梁、章二人的感情發展段落,全片可觀和完整、圓渾度會大增,不至於現在令「粉絲」的我,感到失望和影響了對整部電影的評價。 期望短期內能觀賞到四小時
圖片
隨感雜談王家衛早期電影 早年於理工學院攻讀設計的王家衛 (1958- ) 是筆者喜歡的香港本土導演。自 1988 年首部導演作品 《旺角卡門》至今 24 年,只出產過約十一部電影,慢工出細貨、沒有詳細劇本便開鏡是他拍電影的特色。很多香港人不喜歡及不欣賞他的電影,但在歐陸、尤其法國,其「粉絲」特多,獲得不少製作人青睞,並投資他拍戲, 2000 年上映的《花樣年華》便是法資出品。 王的電影著重氣氛營造、攝影構圖和美術設計,跟他讀設計出身有莫大關係;尋覓、追尋、思念,角色人物孤獨、迷茫都是其電影經常出現的主題。他的電影語言、陳述手法 (presentation) 和視角 ( perspectives and points of views) 跟其他港產電影大異其趣,看慣港產片和荷里活電影風格的觀眾,不容易投入和欣賞。 記得 1990 年看他的第二套大電影《阿飛正傳》時,很多觀眾 ( 包括年輕觀眾 ) 都看到「媽媽聲」,當年正值英雄片盛行,觀眾期望看另一套鎗林彈雨的類型電影,自然失望離場。當時筆者覺得這戲拍法特別,非常見的港產片。戲內那種六十年代情懷與整體感覺很歐陸,這也是歐洲人比較懂得欣賞王家衛的一個原因。第一次看時也不大喜歡,覺得故事不完整而零碎,戲末梁朝偉僅出數分鐘的梳頭結尾,更是挑戰觀眾的容忍度。當時過了十多天,再入戲院看第二次,才慢慢領略到電影的味道,從而欣賞其電影。 ( 港產片我很少入場看兩次,另一套是吳宇森 1986 年的經典《英雄本色》 ) 尤其喜歡飾演警察的劉德華與飾演蘇麗珍的張曼玉,經常夜間漫步閒談的情節,拍出人內心失落及人際間疏離味道。王的電影也鍾情用第三世界的獨特音樂作配樂,《阿飛正傳》、《春光乍洩》和鞏俐演出的《手》皆是。《阿飛正傳》用美藉西班牙裔 Xavier Cugat (1900-1990) 的拉丁音樂。《春光乍洩》在阿根廷拍,用上「阿根廷國寶」 Ástor Piazzolla (1921-1992) 的 tango 。 跟著王於 1994 年公映的《重慶森林》可說是最雅俗共賞的一部,由林青霞 / 金城武及梁朝偉 / 王菲兩個故事組成,講記憶、回憶,講所有事情 ( 如罐頭和感情 ) 都有期滿 (expiry date) 的無奈。這是最容易看和最「入世」的一部。 其後的《東邪西毒》和 1997
圖片
澳門與我 近幾年,回澳門探母親的次數較以前頻密,每次都把握時間,觀賞各色各樣的展覽,看看澳門藝術工作者的作品;也會漫遊橫街小巷、逛逛歷史建築文物,重新發掘澳門歷史城區的風貌,感受澳門的變遷和不變。 1999 年 12 月回歸中國後的澳門,澳人治澳、開放賭權、大興土木,葡京附近一帶及氹仔、路環落成多座國際級的酒店和賭場,國內及東南亞的遊客前來澳門,數目較回歸前倍數增長,為澳門政府帶來可觀賭博稅收;澳門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每年達雙位數字,應是全球之冠。 生於斯、長於斯,澳門給筆者的感覺奇妙而帶點複雜。童年和青少年在澳門成長,奠定我的性格和對事物的基本看法。 18 歲時,二家姐提議我來港重讀中六,改變了我的下半生;蒙主恩賜,順利考入大學,跟著留港工作、發展。迄今,筆者在香港生活的年數、時間,已較生活於澳門時的為長。 近年,每次回澳,目睹澳門的急速賭城化, 其實帶來不少社會問題,包括離婚率大增 ( 因夫妻其中一方需夜間在賭場或酒店輪班工作,聚少離多 ) ,繼而洐生青少年罪案上升等。慶幸的是小城於八、九年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歷史城區,成為中國第 31 處世界遺產。具歷史及特色價值的建築文物,全部得予保留。成為澳門吸引人 ( 包括筆者 ) 的一大亮點。 童年時,覺得那些歷史建築物是落後的代名詞,興趣不大,但觀念總是隨時代的發展而進步。現今,保育、保留舊有的歷史東西,留住集體回憶,幾成重要共識。澳門仍為葡萄牙管治時,行政效率緩慢、呆滯,貪污成風,澳葡政府根本不想管好澳門,而想把澳門早日歸還中國政府,跟香港的情況是南轅北轍。所以,澳門人鄙視管治的葡國人,渴望澳門早日回歸,實施澳人治澳,這跟香港的情況,完全不同。 猶記得孩提時,申請旅行證件,母親也得托認識的葡國人代為申辦,給點「油水」,才會較快申領到證件。盛夏時日,不少家庭經常停電,要點蠟燭,更是見怪不怪。港人仍清楚記得的澳門回歸前,黑幫火併和燒車新聞,無日無之,反映澳葡政府管治質素的低劣。 澳葡政府也不重視任何文化及娛樂建設,圖書館、球場、泳池及博物館等應予青年人增值和學習的設施,完全缺乏。「葡國佬一心刮龍走人,路人皆知」。得多謝天主教在澳門的組織,與建公教大會堂的戲院和圖書館等民生設施,為澳門人帶來福利和知識所需。筆者在高中時,每一至两週,放學後便前往位於水坑尾
圖片
Hold 住不想流逝的歲月 隨著年紀漸大,時光真的流逝得特別快;老套一句,「三年又三年」, 2012 瞬間流走,很多事件和記憶仿如昨天發生 ! 很多人,尤其青年人,喜歡在 12 月 31 日到人煙稠密的地方倒數,大吃大喝,狂歡慶祝一番。近十年,更荒謬的是連平安夜,在世界很多地方、很多人也慶祝倒數進入耶誕節。我相信這大部份人是沒有宗教信仰、不信神的。他們到底慶祝甚麼呢 ?! 記者倒應訪問他們,而不是每年例牌做一式一樣的「 moon - cake 新聞」。 年少時,因性格使然,已不喜歡任何倒數進入新年的狂歡活動。興奮一輪,若不思考新一年應落實那些計劃和目標,慶祝有何意義 ! 故此,每逢大除夕晚上,筆者寧願留在家裡,靜靜地聽聽收音機、或觀看電視機裡的倒數和煙花活動,而不會跟大堆人去湊熱鬧。 回望 2012 ,感恩是去年增值、閱讀與自修的時間特別多,工作的時間特別少。學曉了抽取 DVD 和 VCD 的部分片段,上載 YouTube ,並跟自己的網誌 (blog) 相連,令一 click 自己網誌內的影片,便自動去了 YouTube ;還學會了 BT 下載。這些網絡玩意,很多隨電腦成長的新一代早已駕輕就熟,但落後的筆者,還是去年才自行學懂怎樣去做。不過,這也是一種滿足。 ( 笑 ) 此外,喜歡上寫 blog ,分享和發表。互聯網時代, everyone is a writer and publisher 。    年紀大了,鍾愛回望與懷念美好日子,也是原因。善用網絡資源,總是樂事。 前兩天 2013 元旦日子,觀看了法國影片《偷戀隔離媽》 In the house , 導與演都是自己喜歡的。導演是拍過《八美千嬌》和《泳池謀殺案》的新晉;女演員則是 Kristin Scott Thomas 。影片沒有如影評稱讚般的精彩,屬普通 水準。 感到唏噓的是戲裡少男暗戀男同學的母親,竟是以前美艷的名模、在我喜愛的 1992 年電影 Bitter Moon 的女角 Emmanuelle Seigner ,差點兒不認得,多了皺紋、帶點老態,令少男被她美貌和魅力迷住,變得不大可信,在選角上有差池。 (Emmanuelle Seigner 在現實上是導演波蘭斯基的妻子。波蘭斯基也是 Bitter Moon 的導演 ) 看完這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