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4的文章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圖片
2014 年 9 月 26 日晚上,學民思潮搶回公民廣場,展開學生與市民的大規模上街和堵塞馬路運動,爭取下屆特首真普選。 9 月 28 日 ( 周日 ) 下午 5 時 58 分,催淚彈發放,市民用雨傘保護, 87 枚催淚彈激起原本反佔領人士也上街表達不滿。局勢一發不可收拾,政府至今「企硬」、毫不退讓。 10 月 10 日 ( 周五 ) ,原本舉行的政府與學生對話,政府單方面宣布暫時擱置,激起至少七萬人上街,再度顯示追求真普選的人民力量。筆者在 9 月 29 日及 10 月 1 日均上街觀察及拍照。 10 月 10 日晚,決定用錄像記錄當晚銅鑼灣和金鐘的一些情況。 Also available at http://vimeo.com/108656588
圖片
許鞍華與湯唯的《黃金時代》 筆者跟很多觀眾一樣,相當期待許鞍華與湯唯演繹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的大製作 《黃金時代》。上周六看了優先場,很坦白說,感到失望 ,有佳章而整體不覺得好看,也沒有很大的觸動 。觀影後,聽了作家兼詩人葉輝分析這戲,也看了導演與編劇 ( 為內地人、 1968 年生的李檣,編過趙薇導演的《致青春》 ) 的文字訪問,以及二人解釋用所謂「疏離效果」 (alienation effect) 拍 法的原因。 這類人物傳記片 (bio movie) ,荷里活拍過不少,遠的有八十年代的《甘地傳》,近年有 Meryl Streep 演繹鐵娘子的  The Iron Lady 及楊紫瓊演繹昂山素姫的  The Lady ,這類  bio movies  通常 除儘量忠於原來人物及史實外,也會適度用戲劇性的所謂「藝術加工」,令戲較有戲劇性 ( 戲味 ) 而不會沉悶,又能打動觀眾。 然而,許及李二人偏要用「疏離效果」及拍紀錄片的手法,去拍一套蕭紅傳。個人認為,這種「想突破」的手法並不討好。演員每隔一段時間便面向鏡頭,跟觀眾說話、解畫。編與導解釋說,目的是要令觀眾明白,這是由製作人去演繹蕭紅,是「做戲」,希望觀眾能抽離電影而去思考真實的蕭紅。 天啊 ! 那個觀眾不知是看一套「做戲」的蕭紅傳  ?! 用得著編與導你們好心地每隔一段時間來提醒嗎  ?! 結果就是削弱戲味,觀眾看看吓一套劇情傳記片,逐漸投入時,卻突然成為一套紀錄片般,這些所謂「疏離效果」手法在 180 分鐘公映版的頭半段用得較多,令我甚不耐煩,幸戲的下半段用得較少;而戲寫到蕭紅與魯迅夫婦和端木蕻良結識後也漸入佳境,較細膩而變得較好看。 詳細考究有關記述蕭紅一生的文字資料,不亂加虛構與編導個人想像 / 推斷去拍蕭紅,是製作人的出發點。好處是忠於原人,缺點是欠缺編導角度,也變得很「流水賬」。蕭紅的所謂「黃金時代」,是有一個安穩、寧靜的環境去讓她寫作,她本身便是在日本寫下她著名和最常被人引用的幾句「黃金時代」說話。 她逝世前居於香港,完成長篇小說《呼蘭河傳》,日本和香港其實都是她的「黃金時代」,但很可惜,戲有關這兩地的篇幅很少,因為這是一部大陸片 ( 除導演是香港人外,九成製作人員是內地人 ) ,全片在大陸拍 ( 包括日本與香港部分 ) ;另一原因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