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4的文章
圖片
探索日本   ( 二 ) : 「嫌中憎韓」風起了 韓國流行文化 (K-POP) 在過去十年大舉入侵東瀛,成功搶奪日本藝能界市場;中韓兩大新興經濟國的冒起令日人既愛且恨。安倍晉三在年前再度出任首相後,右傾的政策進一步衝擊日中與日韓關係,在日本出版界興起「嫌中憎韓」之風,這類書籍頗受讀書歡迎,反映民情出現微妙轉變 。這是「知日與觀日」需要注意的一個現象。 據《朝日新聞》二月中的一篇文章指出,自去年秋天開始,譴責中韓兩國的書常列暢銷榜之首;在總銷售額中所佔比額亦愈來愈大,有書店在顯眼位置的「豬肉枱」上放滿這類受讀者歡迎的書種。 其中《呆韓論》自去年 12 月開售以來,在兩個多月已售出 20 萬部,連續七周位列暢銷榜前 10 位。不少周刊的內容也充斥指責中韓兩國政府與領導人的內容,這全跟中國一直宣稱其擁有釣魚台的主權,而韓國則擁有獨島有關。領土之爭與民族的角力在一些右翼群眾內甚有號召力。 其實,只要在日本旅行,見到地鐵等旅遊熱點滿布漢字和韓國字,已知這兩國遊客為日本帶來巨額外匯,推動日本旅遊和酒店、零售業務。日本不少中型及具規模的酒店,其網頁除英文外,設有漢語和韓文,方便這兩國遊客在網上了解酒店的設備和服務,在網上訂房更至為方便。 在香港大學日本研究學系畢業,通曉日文、駐日藝能界長達七年、熟悉日韓流行文化的記者婁吉瓊 (Kitty Lau) 在其今年一月出版的新書指出 ,日本藝能界自 2000 年中期明顯受到  K-POP  的威脅,日本唱片和電視劇市場進入停滯期。隨著音樂數碼化和網絡市場的興起,日本的 CD 銷售額由 1998 年的 5,879 億日圓,大幅下跌至 2009 年的 2,460 億日圓 。今天韓流在日本穩建勢力,日本社會上「嫌韓」的聲音愈來愈大。 據婁吉瓊稱,街上時有人派發反韓傳單,反韓的遊行也舉行過好幾次。 韓劇不單風靡師奶一輩,也佔據年輕女性市場。韓國的  BIGBANG  於 2013 與 14 年在日本的六大巨蛋巡迴演唱會,總共吸引高達 77 萬觀眾人次 。婁分析韓國流行文化一心打入東瀛市場,有清楚的原因,因為日本人口是韓國的 2.5 倍,唱片銷售額更是韓國的 30 倍,所以巨大的日本市場,絕對不能忽視。日本的市場不單巨大,且非常健康,因日本政府打擊盗版及非法下載,至為努力。 婁的
圖片
「 日本行 」 後的追尋與探索 ( 一 ) 一月的日本行,重燃對日本探索的興趣和好奇,成為 「 哈日、知日族 」 的一員。個多月來,繼續從書籍、雜誌和網站等不同途徑閱讀資料,務求進一步了解 「 日本的民族和文化 」。 90 年代留學日本筑波大學、通曉日語、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現任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吳偉明在其網誌和著作中曾引述例子,指出日本人有 「 敗者為王 」 的心態,對自強不息但仍失敗的人存有敬重之心,不會因此而小看他們。這跟傳統中國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態,南轅北轍。 在日本生活 25 年、通曉日語的現任  CCTV  大富台董事長張麗玲在一次接受訪問中也這樣說,日本人對一件小事,只要努力投入後獲得 「 成功 」 ,也會受到讚許與鼓勵,跟中國人 「 成功 」的定義是當大企業的  CEO  或大富大貴,完全不同。 筆者相信日本人敬重努力的敗者,跟武士道精神有一定關係。武藝不及的人,雖然失敗,但只要絕不欺場,同樣獲得勝利者的尊敬。這是日本民族性的一大優點。 對小事認真對待,重視發明,當然也是日本人的優點,是亞洲人少有。連廁所板也研究出電子式的溫暖設備,一按掣便令冬日冷冰冰的廁板暖起來,在這些 「 細節小事 」 也有出色發明,真的無微不至。筆者上月在福崗和長崎的酒店便親身享受這無微不至的溫暖。 坊間有關日本文化和旅遊的書籍汗牛充棟 ; 內地在過去十年出版探索日本的書籍也不計其數,當中以中信出版社至為落力。 通曉日語、又在日本生活長時間的作者的文章,一般可信性和準確度較高,吳偉明教授在本港云云研究日本的華人學者中,屬首屈一指。於 62 年出生的吳從日本的流行文化 ( 如動漫 ) 、到社會現象 ( 禦宅族、宅男 ) 及政府有關政策 ( 光污染等 ) 都有獨到觀察。他於 07 年推出的 「 知日部屋 」網誌,是「哈日族」的必讀、極受歡迎。 同樣於 62 年出生、在北京大學畢業的內地學者毛丹青,在日本生活 27 年,其著作《狂走日本》也有一定參考價值。他較喜愛從觀察和經驗中,驗證出對日本的看法。 適逢由一月底起,港台電視部逢周六晚在  TVB  播放《華人移民史 : 渡東瀛》,其中兩集 「 80 年代中國學生留日潮 」 和 「 日本遺孤 」 ,資料搜集豐富、攝製出色,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