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2的文章
圖片
清新悅目的《東京日和》 在這看電影的欄目 ,原來從沒有寫過日本電影。其實,很多有特色的日本電影都是筆者的至愛,讓我從竹中直人自導自演、於 98 年在香港上映的《東京日和》開始吧 。 這電影以日本著名攝影師荒木經帷 (1940- ) 與其愛妻陽子的故事作為藍本。由竹中直人與中山美穗分別扮演二人。《東京日和》是荒木經惟與妻子陽子合著的攝影散文集。這本書原本是在雜誌上連載的, 1993 年某一天,竹中直人在書店看到而萌生改編的念頭。 整部電影營造出很柔和、寫意與懶洋洋的舒服感覺;白描竹中直人與中山美穗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講述竹中直人照顧有病的愛妻,以及對她逝世後的懷念。這部電影拍得很不日本,不像見慣的日本電影而很歐化。布景設計與顏色的配搭,產生出很夏天的懶洋洋感覺。 戲裡竹中直人的一句對白,至今我仍記得,印象深刻。大意是 : 「跟陽子結婚後,便經常一起;一次在街上從後看見她,才發現她一個人時的身影是這樣優美。」很簡單的對白,卻又很生活和真實。 電影的原聲音樂由大貫妙子 (1953- ) 負責,十分悅耳和悠揚,跟整套電影的氛圍融合得極為完美。筆者當年也買了 CD ,間中拿出來聽聽,悶氣和倦氣都全消。 可惜在市面很難買到這電影的 DVD 或 VCD 來收藏,數月前在內地的視頻網站重看過一次。未看過這戲的朋友,值得在網上搜尋看看。
圖片
巍峨具威嚴的主教山 位於澳門西環山坡上的主教山,包括主教山聖堂與主教私邸兩大部分,始建於 1622 年。現時所見的規模是 1935 年重建後的模樣。兒時,父親在周六或周日,常帶我們遊西環,並踏步上這美麗又具威嚴的主教山教堂。 小學三年級時,一年一度的班級旅行,便是到這主教山度過半天。記得當時母親還與「小豆丁」的我同行。孩童時到主教山旅行,已足夠開心數天,很容易滿足。 當時,覺得這教堂很高、很有威嚴。 到少年時,無線電視的劇集《再見十九歲》到主教山拍外景。此劇由梁朝偉及李司棋演出,李飾演修女,而梁則是她的私生子。印象中,內容是講梁往澳門尋找生母是誰,及隨之發生的一連串故事。 到 2006 年,港產片《傷城》也到主教山取景,無獨有偶, 20 多年後這電影同由梁朝偉主演,也涉及修女角色。梁還把兇器收藏於主教山下公園內一處地方。 在主教山俯瞰葡京及澳氹大橋一帶的景色,令您心曠神怡;澳門的閒情及慢條斯理的節奏,心神可盡然領會。                                  (相片來源: 澳門文化及旅遊局) 
圖片
科技普及攝影 - my new galaxy camera 從傳統菲林攝影到數碼攝影、智能電話攝影,過去短短 10 年,科技的創新顛覆了 170 年的攝影語言和概念,亦重新普及 90 年代一度沉寂的攝影。 利用智能電話的簡單拍攝功能,加上 Apps 如 Camera360 及 國產的 Poco camera 已 成為了我日常拍攝的主要功具。輕巧的 DC camera 也盡量少用;過往用開的數碼單鏡反光機,被長期放置在電子防潮箱內 ,甚少拿出來用,只會離開香港、出外旅遊時,才會一機數鏡,重甸甸地跟我結伴同行。 用大機拍攝,跟手機拍攝,有不同的效果。前者端莊大道、可以細心構圖及採光,後者是 snap shot , 利用 Apps 製造出變色和 Lomo 等懷舊效果,是另一種美學和風味,也成為我近年的至愛。把相片即時上載至 facebook 和 instagram ,更十分方便,非大機可以相比 。手機及相機生產商不斷絞盡腦汁,生產新穎的相機,去擴大市場份額, Samsung 最新結合手機 android 功能與長 焦鏡頭的 Galaxy camera 是筆者的最新玩具。 這玩兒可透過 3G 或 wi-fi 上網及傳送 email ;只要 3G上台,會多了一個 5字頭的電話號碼, 配上"傾 King app" ,打開這 app,便 可在本地和海外免費打香港註冊的電話號碼,打出打入均可,實在奇妙又慳錢;她配備的 23 - 481mm 鏡頭,足夠你一機走天涯,是吸引我的另一強項。 得佩服科技用品生產商不斷推陳出新,改善和提升我們日常生活和玩樂的素質。昨晚,筆者放工後,在金鐘利用相機的光軌效果功能,拍攝走動車輛的光軌,效果也不俗 ( 見下圖 ) 。鏡頭是 1 , 600 像素,成像不是太出色,但以「機仔」而言,可以接受。喜歡簡單攝影的您,這新玩具怎可錯過 ?! 
圖片
邪情私慾必致滅亡 ( 波蘭斯基:二之二 ) 波蘭斯基 92 年的名作《偷月迷情》 Bitter Moon 贏盡口碑 ,是電影史上罕有透徹地寫人性貪婪、醜陋、緃情邪情私慾的細膩佳作 。 全片圍繞兩對夫婦在遠洋郵輪上相遇及回憶倒述,波蘭斯基講故事的技巧引人入勝。飾演作家的美國演技派演員 Peter Coyote ,與美麗野艷的妻子 Emmanuelle 是一對; Hugh Grant 與 Kristin Scott Thomas 則是另一對相敬如賓的典型英國式夫妻。作家喜歡向 Hugh Grant 鉅細無遺地講述他跟 Emmanuelle 從結識、相愛,到互相折磨的過去與現在。 人在愛情中尋尋覓覓,得手後貪得無厭,戀棧其他,情慾無限,是戲內作家的本性;一次交通意外,雙腳傷殘,被迫困在輪椅苟延殘喘。女角 Emmanuelle 反敗為勝,亂搞男女關係來報復殘障丈夫。波蘭斯基流暢的導演及說故事技巧,把這戲拍得優美而又極度異色、變態。 Emmanuelle 後來還玩弄迷戀上她的 Hugh Grant 。作家最後自殺臨終前一句「人的悲哀在於太過貪婪」,令人唏噓不已。 筆者不願在此透露太多情節,但未看過這電影的朋友,不可錯過。若人一生有 100 套死前必看的電影,我會把這戲列為首 10 大以內。 Bitter Moon 跟 Knife in the Water 的相同,是故事大部分時間在船上發生,出發和尋訪的暗喻。波蘭斯基洞悉人性陰暗一面,相信來自其年幼時經歷納粹德國殘害猶太和波蘭人。人的成長經驗跟其創作的深度和廣度,往往成正比關係。
圖片
洞悉人性醜陋的名導演波蘭斯基 ( 二之一 ) 出名和成功的導演總有其過人之處。本身是波蘭人的波蘭斯基,其導演作品,筆者其實看得不多,但他於 1962 年拍攝的黑白成名作《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 及 1992 年的《偷月迷情》 Bitter Moon ,絕 對是描寫人性自私、自恃、放縱和貪婪的偉大作品,是筆者的至愛,值得推薦 。 《水中刀》全齣戲只有三名主角,大部份時間在一小型帆船發生,低成本製作。然而,成績斐然,當年甫公映即大受歐美影評人垂青,並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電影開首寫中產優皮男主角與愛侶於星期天早上在鄉間駕車往碼頭時,差點撞倒一名 19 歲的大學生。男角罵該小子亂過馬路,但為了想在女角前炫耀自己,竟邀約小子上船一同遊湖。電影圍繞三人在船上 24 小時,由星期日早上到星期一早上的關係。在短短 24 小時裡,三人發生微妙的互動變化,藉以顯示階級迴異和男性間角力的自尊心態和行為。 男角一上船便指點小子如何揚帆出海,取笑他「雞手鴨腳」;又說船上有兩名男人,當中一人必是船長,以顯示地位和階級的優越性。小子喜歡把玩常帶在身邊的刀子,並把手放在甲板上,快速地用刀插在手指間的空隙,以示靈巧。 不久,二人即因小事口角爭辯,中產男角暗自取了小子的刀,後在甲板上把刀交給小子時,刀意外地跌落水裡,刀在水裡便沒用,刀子的象徵意味明顯。二人因而肢體衝突,小子被打下水。女角見此,跳下水救先前自稱不懂泳術的小子。惟遍尋不獲,男角見形勢不妙,擔心搞出人命,也下水尋人。 原來小子扮不懂泳術,早已攀回船上。女角同情小子,竟跟他發生親熱行為。後小子自行離去。男角後來上船,不知小子與其愛侶的行為,以為小子已溺斃,有點內疚、並掙扎應否報警或當作沒事發生過。 在回程的車上,女角和盤道出船上發生一切,男角初時不太相信,認為情人只是安慰他,讓他相信小子仍在生,不致內疚;亦不相信情人會背叛他,而跟小子發生親熱行為。 後來,他選擇相信情人所說的首部分,但因自尊作祟,不信背叛一段。戲末,鏡頭拍攝二人的車,停在路口一寫有警局便在數公里外的路牌而完結。 波蘭斯基在 2002 的訪問裡,憶述 60 年代初拍攝這電影時,波蘭仍是鐵幕的社會主義國家,劇本需經文化局審批才可開拍;拍成後的版本亦要經文化局審批才可上演。他說當年
圖片
舊基督教墳場 — 馬禮遜墓所在地 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 1782 - 1834 )是英國首位來華的傳教士,亦是首位將聖經翻譯為中文的人,故是一位十分重要和有歷史意義的人物。其實,香港灣仔的摩利臣山道、摩利臣泳池也是紀念他,只是中文譯名不同而已。 他在 1834 年病逝於廣州 (享年 52),後安葬於澳門的舊基督教墳場,這墳場位於白鴿巢公園旁,面積不算大,地上種滿草,產生一種很寧靜和安詳的感覺。他的兒子 John Morrison 也安葬在這墓園內。 今年復活節期間,與母親到這地方一遊。我們花了一段時間,在找到馬禮遜墓,因墓安放在不大顯眼的一個角落旁。他生前在華期間,經常穿梭廣州和澳門兩地傳教,及從事翻譯聖經的工作。 據資料記載,他於 1810 年開始翻譯《使徒行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 在秘密刊印傳教書籍時,馬禮遜結識了一批為其服務的刻印工人。 1814 年 9 月 9 日,廣東省香山縣人蔡高(有文獻指真名應為蔡科,而蔡高是有誤的名稱)接受馬禮遜替他受洗,成為中國首位基督徒。澳門的蔡高中學便是紀念他。 墳場內還安葬 1840 年中英鴉片戰爭期間陣亡的一些英國將領;著名的英國畫家錢納利 (George Chinnery , 1774 - 1852 )也葬於此。 甫入墳場,便見有一羅馬建築風格的教堂。二次大戰後墳場轉交聖公會管理,而教堂則以馬禮遜命名,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母親參觀時,還虔誠地捐獻入捐款箱內。 港人下次到澳門遊玩,值得花個多小時到這具歷史意義的地方,感受澳門的另一面。請登入下列網址,觀看筆者拍攝這墓園的照片 :   http://www.fotop.net/timfan/timfan89                                               馬禮遜
圖片
M eryl S treep 爐火純青的演技 筆者不是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 的粉絲,故不會凡她演出的電影皆看。然而,題材、故事或導演等吸引的,必會捧場,因「梅姨」的演技出神入化,似乎沒有角色可以難倒她。她去年扮演英國鐵娘子 Margaret Thatcher 的電影 The Iron Lady 便維肖維妙,不論言談、舉止及化妝後的外貌,都有九成相像;她憑這戲奪得她第三枚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不談獎項,相信這戲也令她過足戲癮。 她在奇連伊士活導演並演出的名片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 麥迪遜之橋 》,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戲裡,她飾演從意大利移居美國的鄉郊婦人,故要發有意大利口音的英文,語言一向是她的強項。奇連伊士活精心拍攝的這部中年愛情電影別有味道,寫情細膩、內容豐富,十分感人。 戲內, Meryl Streep 的丈夫與兩名年幼子女因參與一活動而要離家數天。她在這數天時間,遇上路經問路,要拍攝麥迪遜橋的攝影記者奇連伊士活,從而發生一段僅數天的愛情經歷與掙扎。其中一場拍她在車上,天下著雨,她掙扎應否下車,放棄先生與兒女,而追上奇連伊士活的車輛,共度餘生,最是精彩。她表情及內心的忐忑,自然又真實,盡顯愛情追求與家庭角色責任的兩難。 戲是從長大的兒女回鄉,討論如何安葬已逝去的母親開始,在閱讀母親 Meryl Streep 的遺囑和日記,倒敘出母親原來曾跟一攝影師發生過數天的愛情,及一度萌生拋棄他們,而開始舖排整套電影;母親遺願是想把骨灰散落在麥迪遜橋下的河,以紀念早她離世的奇連伊士活,而不跟她丈夫同葬。這天大發現令其已長大的一子一女十分困惑,是體諒母親,跟從她遺願,還是另行決定把她與父親同葬 ? 電影也有記述子女二人的爭論,增加了電影內容的層次。這戲拍美國麥迪遜橋一帶的大自然景色,十分優美。不論你是否 Meryl Streep 的粉絲,絕對不可錯過這優秀作品。 2009 年, Meryl Streep 扮演法國女名廚的喜劇電影 Julie & Julia ,也是一套值得捧場的佳作。她的扮相和口音,像極那已離世的名廚,相當過癮。 而令她奪得奧斯卡,描繪納粹殘害猶太人的 1982 年電影 Sophie's Choice ,也屬佳作。惟整套電影太過傷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