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圖片
1982 年的聖誕 筆者相信,很多人對於某個年份和某年的聖誕,都會較為難忘,皆因包含一些特別的意義。對於筆者而言,則是 1982 年與當年聖誕。 當年剛讀高中,仍在澳門居住。在香港工作的兄長提議我在聖誕期間到香港旅遊數天,這成為我首次去香港玩及過聖誕。觀賞五彩繽紛的燈飾,見識當年香港繁榮、經濟暢旺的城市景觀。 之後的 1984 年 9 月,從澳門移居香港攻讀高中,至今留在這 「 東方之珠 」, 在港居住的日子已超過了在澳門的歲月。父親與兄長及姐姐在當年居於上環荷里活道,往中環和尖沙咀看聖誕燈飾,十分方便,猶記得在置地廣場看大型的聖誕樹,以及哥帶我去維園,和在維園附近的明珠戲院看  Ridley Scott  講述 2020 年複製人的科幻經典巨片  Blade Runner 。 這是一部歷久不衰、今天重看仍非常  cool  的科幻  cult  片,由  Harrison Ford 主演。從未來城市的布景構思、設計、攝影、燈光、整體氣氛營造,到服裝,以致  Vangelis  的電子味電影配樂,都十分有味道和品味,是一部一生人必看的電影。當年首映很哄動,口碑極佳。 1982 年,香港正處於中、英兩國談判香港前途的密集期,也是香港中產階級成熟、成形的增長期,市面一片興旺,歌舞昇平,尖東的夜總會成行成市。從流行文化的角度而言,當年的電影和粵語流行曲,也位處創作高峰。今天回望,充滿八十年代的獨特味道。 那時屬青少年發展階段,哥與姐每月給的零用錢,多花在能增值的雜誌與電影上。有屬於自己的雜誌,如 《 攝影藝術 》 、《攝影畫報》、《電影雙周刊》、《中外畫報》和《突破》等,這些全是課餘的重要精神食糧。另外,每個月會在天主教的圖書館看時事刊物《百姓》,這些都是筆者了解世界的窗口。 1982 年,也開始看《明報》,的士司機林過雲的罪案,該報報導得很認真和詳細。後來,筆者大學畢業後在電視台首份工作,還結識了當年 《 明報 》 有份採訪林案的記者  Roy 。 電影也很流行在報章賣大篇幅的廣告,吸引觀眾入場。當年,麥當雄從電視進軍大銀幕,首部話題片《靚妹仔》平地一聲雷,卻引來教育界一權威人士抨擊為 「 掛半頭、賣狗肉 」,該人卻是未看過該片而給予這批評。 1982 年 11 月,麥當雄再以「好戲在後頭」為宣傳口號,一口

Merry Christmas & Happy New Year - time lapse cum video

圖片
12 月 25 日是耶穌基督誕生的歷史性日子,也是筆者最喜歡的節日。聖誕節洋溢溫馨和浪漫情懷,繽紛奪目的聖誕燈飾、裝置,還有聖誕禮物,孩提時已鍾情這重要節日,也感謝主給我的所有。 今年,學懂電腦剪片,特別攝製了一個  Christmas music video, 祝願您們聖誕快樂和新年進步。歌曲方面,一早選定經典、悅耳的  White Christmas ,這歌有很多歌星唱過,有無數版本。最後選定了在巴西出生的日本著名實力派爵士歌手小野麗莎 (Lisa Ono) 的版本。她柔和及浪漫的演譯,為  White Christmas  一曲增添了獨特品味,十分動聽。希望您們喜歡啦 ! 延伸閱讀 : 小野麗莎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9%87%8E%E4%B8%BD%E8%8E%8E

重看英國經典《兩小無猜》(Melody) 有感

圖片
最近,透過 DVD 重看 1971 年英國經典電影《兩小無猜》 (Melody) ,那種清新和清純的兒童戀愛情懷,仍能透過簡單、美麗的影像和 B ees Gees 繞樑三日的音樂,強烈滲透出來。這部 42 年前的作品,歷久常新。 首次觀看時,小豆丁的我跟隨父親和姐姐們在澳門的平安戲院看,印象中還記得主角麥里斯德與飾演女角  Melody  的  Tracy  等一大群小學生,在戲末被老師和校長追逐,配上快節拍的音樂,劇情早已遺忘,當時也根本看不懂劇情和故事;惟記得二家姐與我們觀看後,離場時竟然對父親說要買票再看一次。一向對子女寬容的父親沒有異議,我遂與父親和其他姐姐先行返家。當時的我也覺得為何二姐要再看,而父親卻允許,只覺神奇。 轉眼 40 年 ,一直沒有機會再看。數年前香港有線電視的電影台曾播過,但沒有從頭到尾看。最近重看,實在十分佩服當年英國導演和編劇  Alan Parker 澎湃的 創意,從戲裡十歲小孩的角度,看古怪的成人世界;小童對清純簡單愛情的追求,逃學去拍拖,最後還不理大人們的反對,私自結婚。意念相當大膽、有趣。 當時僅得十一歲的麥里斯德和  Tracy ,演出自然,外貌精靈,十分惹人喜愛。三家姐很喜歡電影的  soundtrack ,經常在家中播放。 Bees Gees  創作的 First of May, Melody Fair  相當悅耳動聽。 這是  Alan Parker  首次嘗試寫作的電影劇本 ,才情大顯、一鳴驚人。他在七十年代後期導演《午夜快車》 ( Midnight Express ) ,描寫一青年在土耳其犯毒而陷入囹圄,慘受虐待,也是令人眼前一亮的經典作品。 現在,已看不見這種有心、有劃時代意義的校園青春電影了!這篇網誌既是緬懷過去,也是感嘆當今真正有意思的經典實在鳳毛麟角。畢竟,一個美好簡單的年代早已消逝! 延伸觀賞 主題曲Melody Fair的 電影片段

Uphold Justice Support HKTV

圖片
免費電視發牌由「三變二」,香港電視 (HKTV) 大熱倒灶,引發公憤,民意顯示社會基本上已不信任 689 特首和在行政會議內跟他最「親密」的少數梁粉陣營。 由 10 月 15 日行會宣布這個無理決定, Facebook  內撐發牌的 likes 和人次在短短三天內破紀錄超過 40 萬,清楚顯示人心所向。這不僅是撐一個免費電視牌照的事,而是抗議 689 特首公然摧毀基本公義、公平、香港核心價值、法理程序、制度、造夢、自由競爭和獅子山奮鬥精神等一連串理念。 超過八萬人於 10 月 20 日下午參與遊行和集會撐發牌,香港電視的員工也自發組織遊行,展示港人維護公義的龐大無組織力量。 筆者於當天拍攝的片段不多,故採用了淡出淡入的方式,一如  teaser 表達對這事的支持。音樂是 1994 年法國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 ( Leon ) 的其中一首配樂。 今天,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布特首民望最新調查,以電話訪問超過 1,000 個市民。六成市民反對梁振英出任特首,比對上一次調查增加五個百分點;只得兩成二人支持他出任特首,下跌九個百分點;其中, 18 至 29 歲人士最反對梁出任特首。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說,梁在八月份出現民望危機後,幾經艱難民望才回升,但一次免費電視發牌事件,令他前功盡廢。 延伸閱讀 明報兩篇評論電視發牌事件的社評

Drifting Blue

圖片
一直想拍攝一  music video ,捕捉城市人尋覓而失落、忙碌而糾結的無奈 ; 璀璨的城市燈光也掩蓋不了眾多社會問題。 在最近拍攝越南、澳門和香港的  video 時,其實拍了不少片段、有些未有用上,但調子卻適合這個沉鬰題材。今次所有片段都做了 color grading  的調色工作。調色旨在減輕或增加顏色飽和度、或改變原來的顏色,達到某種感覺和效果。 用上劉以達於  1992  年替羅卓瑤電影 《 秋月 》 配樂的 「 飛翔 」 ( 這曲的英文名為  Drifting ) 作為音樂,其旋律十分適合這題材。劉是很有音樂才華的作曲人,熟悉多種中西樂器。 這個  music video  頗帶實驗性,節奏也很緩慢,希望您看後不會情緒低落。哈哈…。
圖片
洋溢法國風情的越南   越南過去給人的印象,總是離不開戰亂和難民。從小到大,在電視看到的是越戰新聞紀錄片,最經典的其中一個鏡頭,大家也應記得是一名全身赤裸的小女孩哭著在走及尋覓親人;荷里活電影的 Deer Hunter, Platoon ,許鞍華的《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都有寫越共的篇幅,予人都是貪污和治國無方,帶給人民禍害。 越南難民給港人十多年的困擾,港人更是記憶猶新。法國統治過的殖民地越南,迄今還保留很多天主教堂和法式建築,道路兩旁種植的梧桐樹,很有舒適、悠閒風情,這全部都是越南予人神秘又迷人的法式異國情懷。 在筆者九月下旬的短暫五天首都河內和下龍灣旅遊,不再體會到戰爭帶來的禍患,畢竟越戰已於 1975 年結束,越南也在八十年代中逐步開放,發展經濟。街上煕來攘往的電單車與  boo boo 聲,交通十分繁忙又混亂。在購物和問路的短暫跟越南人接觸,予人友善、平和感覺,我想越南人都懂得生活之道,經歷過長久戰亂和流亡的民族,在遺傳因子上大概已明白養生的重要。 喜歡河內舊城區的 36 街,這是華人最初發展各行各業的 36 條舊街,曾經法國統治者重新規劃和發展,現仍保存著 36 個不同行業的店舖,如衣服、造鞋、鐵匠及珠寶玉石等,洋溢古舊玩味,值得慢慢細遊。 被譽為越南風景最美麗的下龍灣,可說是「水中的桂林」,早已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可惜我們遊船當天,天陰、沒有藍天白雲,美景自然大打折扣。越南水上旅遊業的繁盛,實在值得香港借鏡,無數救生設備齊全的觀光船,在柔風中漫遊六個多小時,午餐在船上品嚐蝦、蟹海鮮,十分有風味。反觀香港西貢的出海觀光船,可能囿於食環署的管制,在船上「只有得看、沒有得食」,大失船遊價值。 陸龍灣的二人舢舨遊,由越南人用腳代手去划船,經過岩洞,要彎身才得渡過,也很好玩。 今次短暫五天遊,未能到越南中部看峴港和會安古城,也未能到南部胡志明市看越戰時留下的古芝地道,日後有時間定必再遊。越南面積只如中國的雲南,但北、中、南部各有吸引,值得第二度遊覽,喜歡那種悠閒而不急速的節奏,也喜歡那種像港澳六十年代的風味。 寫這篇網誌前,恰巧有線電視 54 台播放  Travel Channel  旅遊達人 Samantha Brown  遊覽越南的 45 分鐘節目,拍攝北、中、南部的越南,還有山區的少數

Vietnam Bonjour

圖片
前言 : 在九月下旬到越南下龍灣、陸龍灣及首都河內玩了五天,非常喜歡越南古舊又帶法國殖民地的風情,並把握時間拍了四十多個影片片段。由於出發前已選定巴西音樂人作曲及演奏的  Always in My Heart  作為  Music Video  的音樂,這悠閒音樂很有南洋風味,但僅長 2 分鐘 34 秒,故很多拍了的片段都不得不割愛,希望日後有機會再剪第二輯。 改天再記載筆者對是次短暫行的所見所想,請先欣賞這短作,謝謝,哈哈。 拍攝器材 : Nikon D600 剪輯軟件 : Adobe Premiere Pro CS6

charming macau - time lapse plus video

圖片
八月完成  Dynamic Hong Kong  的  MV 後,很想拍一輯有關澳門 - 筆者出生及成長的地方。二龍喉公園 、松山、大炮台及主教山等都充滿童年回憶。 澳門雖小,但獨特的名勝古蹟不可勝數。今次很多地方都未有包含,期待下一輯涵蓋。計劃邀請一女角客串,帶出崗頂教 堂 、龍環葡韻及鄭家大屋等多處名勝。 今次攝製了四個工作天,用了七個小時剪輯。音樂則是  Moby  的  Porcelain 。 Also available at http://vimeo.com/108693424
圖片
首次在澳門投票選立法會有感 於剛過去的周日 (9 月 15 日 ) ,筆者特別從香港返回澳門,首次投票選立法會議員。生於及長於澳門的筆者,對這個小鎮總有一份難以筆墨形容的感情。 在自己的網誌中,從不寫有關政治的文章。這次是破例的第一次,因過去及現在的工作,長期跟香港議會有關,十分熟悉香港的情況。眼見澳門的立法會,筆者絕對有資格在這裡說三道四,比較一吓。 今次 2013 至 2017 年的第五屆澳門立法會,總議席為 33 。直選議席僅由 12 增至 14 、間選亦由 10增至 12 席、還有由特首委任的 7 名議員。還有委任議員,真是天下其聞,香港早在回歸前的 1995 年已全部取消委任議席。澳門在 99 年回歸後的 14 年,仍保留 7 名委任議席,民主的步伐進展實在超級緩慢。不要忘記,澳門有直選議席,還早過香港。 隨著公民社會在澳門的建立,委任議席必需盡快取消,並大幅增加直選議席到至少 20 席,超過總議席的一半。 澳門的特色是社團、街坊會、工會、族群、及有賭場背景的候選人,勢力最大,實在不用擔心大幅增加直選,會大幅改變面貌,令民主派議席大增。澳門選民的特色,跟香港很不同。一般而言,不喜歡激進及「出位」 候選人。 今次選舉結果,顯示民主派票源,破例地大幅下降 (詳見下列兩表),令很多人為之意外。關注澳門的學者應深入研究原因,是改投了有院校背景候選人 ? 還是改投了其他建制勢力 ? 選舉雖已曲終人散,可分析和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方面,筆者也會繼續留意與思考。 延伸閱讀 《澳門訊報》 — 深入報導澳門政情和內情的非主流報紙,極值得細看 http://www.sonpou.com.mo/

Dynamic Hong Kong -- My Time Lapse Music Video

圖片
拍攝緣起 : 自從大學畢業及離開電視台新聞與公共事務部的工作後,很多年已沒有親自操刀拍攝影片 ; 近幾年,單鏡反光數碼相機增設拍攝高清影片的功能,因單鏡機有大量大光圈的靚鏡可使用,能營造出淺景深效果 ; 加上電腦剪片帶來的方便和多樣性, DIY 已絕對是可行之事。 遂選擇了以縮時攝影 (Time Lapse Photography) 的方法,拍攝一個有動力的香港。全片約長 4 分鐘。 拍攝器材 : Samsung Galaxy Camera, Nikon D600 剪輯軟件 : Adobe Premiere Pro CS6 配樂 : ( 特別鳴謝 ) 小玉和文的 ” 熱風之街 ” 未來計劃 : 1)       以 moody 的慢節奏音樂拍攝一個憂鬱的香港 ; 2)       拍攝有豐富古蹟及建築物遺產的澳門,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兩片不再全用 time lapse 製作,會用 video 攝製。

星光伴我心

圖片
喜歡電影源於父親的影響。童年及少年時在澳門居住,於香港工作的父親喜歡睇戲、聽音樂,假期回澳每每買回不少歐西唱片,及帶子女們去戲院觀賞中西大片,成為我們娛樂的主要部分。 南灣、平安、百老匯、永樂是當時澳門的大戲院。現在這些戲院當中,只剩下永樂。日前透過澳門電視台的網站看了其攝製的「戲院時光」,勾起一些回憶,遂製作這簡單 MV ,回味一吓。 MV 內,記載了筆者在澳門成長時喜歡及有印象的電影、配上意大利經典電影 《 星光伴我心 》 ( Cinema Paradiso ) 的主題曲音樂。 澳門雖是一小城,但通過黑暗的光影世界,跟你們一樣,窺看到美妙的夢工場和花花世界。 延伸觀賞 《 澳門人、澳門事 》於今年八月播放的「戲院時光」,長約 21 分鐘 http://new.tdm.com.mo/c_video/play_video.php?id=15013

Time Lapse Photography

圖片
My first take on Time Lapse Photography by using my gallaxy camera with an app entitled "Time Lapse Creator". The visual impact is somewhat stunning but not perfect. Actually,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methods to generate time lapse effects. It was commonly used in movies or TV commercials (TVC) before. Nowadays, with the popular DC cameras and smart phones, everyone can take this kind of photography without any big difficulties. Will keep trying and share with you my photo works in near future. Please simply click on the video clip below to see what you will see. Further readings: http://steachs.com/archives/2359
圖片
精彩感人的「武‧藝‧人生 ─ 李小龍」展覽和紀錄片  ( 悼念小龍離世 40 年 – 系列三之三 ) 李小龍逝世 40 年,才首次出現官方舉辦、名為「武 ‧ 藝 ‧ 人生 ─ 李小龍」的展覽,實在來得太遲。上一篇紀念文章末提到遲來的分析,筆者相信有一定道理。慶幸這個為期長達五年的李小龍展,在獲得小龍遺孀  Linda  及女兒  Shannon  的「李小龍基金會」 (Bruce Lee Foundation) 與 「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 」等收藏家鼎 力支持下,有聲有色。 Linda  借出的小龍珍貴遺物,首次公開展出,增加龍迷對這巨星的認識 ; 由吳思遠總監製的一套長 75 分鐘的紀錄片「李小龍風采一生」,更令筆者喜出望外。 筆者建議觀眾先在一樓觀賞該訪談紀錄片,才往二樓看展覽。這紀錄片有下列優點 : -           利用小龍幾部粵語片時代的作品作穿插,襯托他的性格,提供一個新穎的角度去閱讀巨星的成長和成名過程。例如,他在最後一部粵語片作品 《 人海孤鴻 》內,飾演一名頑皮少年,紀錄片導演將他在片中擔心前路的獨白,切 入胞弟李振輝在訪問中解釋小龍於 1959 年突然要赴美發展的擔心之情。這種戲內與戲外 ( 現實 ) 的類比,出現過數次,顯示製作團隊十分熟悉小龍生平。用這種獨特方式表達,相當富創意 -           整套紀錄片沒有旁白 (voiceover) ,全由被訪者的說話 (soundbites) 組成,構思和剪輯都十分有機、緊湊; 75 分鐘全無冷場,精彩又感人 -           難得地訪問了很多人,而且全部被訪者在回味 40 多年前跟李小龍相處時,仍津津樂道、眉飛色舞、顯露出十分懷念及敬重這一代奇人,令觀眾看得為之動容。被訪者包括  Linda 、 Shannon 、小龍胞姐秋源、弟振輝、鄒文懷、許冠文、胡楓、文蘭、苗可秀、劉永、林蛟、田豐、阮兆輝、黎小田、製片薛志雄、武師陳會毅、導演章國明等多人、連丁佩也有。筆者不知訪問丁佩是轉錄多年前的訪問,還是新近訪問。她在片內主要憶述小龍於 7 月 20 日離世當晚的情形。而令我最有印象的其中一段是  Linda  回味 60 年代初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讀書時初識小龍,小龍首次約會她去西雅圖電視塔拍拖的面容。雖已年過花甲,但仍十分優雅的 
圖片
從參觀「李小龍事蹟徑 」談起   ( 悼念小龍離世 40 年 : 系列三之二 ) 由李小龍會主力催生的 「 李小龍事蹟徑 」於上周六、 7 月 20 日小龍逝世 40 周年的大日子,正式揭幕。小龍胞姐秋源 (Phoebe Lee) 應邀作主禮嘉賓,專程由美國回港、主持事蹟徑的揭幕。全球多個國家,包括來自英、美、挪威、日本、內地及本地近 200 多位「龍迷」於早上九時半,已齊集尖東星光大道的李 小龍雕像前,準備向一代巨星敬禮和悼念。 筆者作為一名龍迷,在這重要日子出席,及參加了以李小龍雕像為起點的「李小龍事蹟徑」導賞團,除懷念小龍,也想多認識他中、小學時的生平軼事。 1937 年出生,較小龍年長兩歲的秋源,自小跟小龍感情最要好。當天,她一身黑衣、載著太陽眼鏡,仍掩不住哀傷之情、不時留淚。她發言不多,主要是十分感謝全球各地的朋友仍非常愛戴已離世 40 年的胞弟。 大會一早在場地前,播放李小龍功夫電影的音樂,凌厲的音樂節拍,令現場氣氛更為高張,筆者也很興奮。雖離世 40 年,小龍的魅力 (charisma) 著實有增無減,敬仰他一生奮鬥精神及積極人生觀的龍迷,多如恒河沙數。 60 多位參加導賞團的團員,約有一半是參加國泰航空四天團、專程從日本飛來的日本龍迷,當中約七成是女性,年紀從 20 多到 50 多歲不等,一名肥胖的日本龍迷還穿上小龍在 《 死亡遊戲 》 的標誌黃色運動衣 ; 還有來自英國及挪威的習武朋友,浩浩蕩蕩大伙兒分兩輛車,跟從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先生和領導層穿梭海運大廈的天台停車場、佐敦柯士甸道的德信小學、九龍塘的喇沙小學、屯門的青山寺,以及大角咀詩歌舞街的聖芳濟書院,細聽黃會長的講解 。 從上述三家學校名單,可見小龍年輕時讀的全部是天主教英文私立學校,跟修士和神父學習。這些來自西方的教牧人員以開放、有教無類的方針教學,啟發了小龍的潛質。在聖芳濟書院讀中二至中四的小龍,經常跟同學和朋友講手、打架,被德國藉老師兼修士 Brother Edward Muss 目睹,不單沒有加以責罰,還鼓勵他報名參加校際拳擊比賽,結果得了冠軍。 小龍的幼稚園至小三階段,在佐敦的德信學校度過,常帶同學們去戲院看 「 霸王戲 」。眾所周知,小龍是粵語片童星,在學校難免成為「風頭躉」,讀書成績則平平 ; 胞姐秋源接受訪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