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2的文章
圖片
Bang Bang 省招牌作《跳灰》和《狐蝠》 七十年代中期成立的 Bang Bang ( 繽繽 ) 電影公司,其對香港電影的貢獻一直被忽略。當年它引入梁普智等從外國回來的幕後專員人員,運用西片的方式攝製出令港片面貌一新的《跳灰》 1975 和《狐蝠》 1977 ,叫人興奮。 《跳灰》講述販毐及運毒,遠赴荷蘭拍外景。公映當年,筆者沒有看過。印象中在電視播放的介紹片是陳星與陳惠敏兩大打星對打,鏡頭以手提 handheld 拍 攝,加上快速的剪接產生港片少有的嶄新效果。而其主題曲「問我」由黃霑創作、陳麗斯主唱,街知巷聞,早成經典。多年後在有線電影台才首次觀看,劇本不完整,但全實景紀實式拍攝及資料蒐集的努力,屬當年港片匱乏。 憑著票房的成功,繽繽斥巨資由梁普智再接再厲,以當年蘇聯米格飛機投奔日本作背景,拍出我認為成績相當突出的《狐蝠》。當年跟隨父母在南灣戲院觀看,興奮莫名。鎗戰、動作與追車場面精彩有格調,情節緊湊而攝影優美,拍出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城市面貌走向中產精緻的格調。電影配樂及主題曲由一外國人負責,亦為這間諜電影增添浪漫效果,是一齣很有西片風格的土產港片。 從 Youtube 一段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港島追車場面,您絕對可感受這片的魅力。
一生必遊 — 絲綢之路 上文提到絲路洋溢豐富的歷史文化故事,絲路查實由洛陽開始,經西安、出河西四郡 ( 即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 ) ,再經新疆而到中亞細亞等地。 沿線景點各具特色,絕不沉悶。洛陽有龍門石窟,可惜去年九月一行適逢山洪影響,緣慳一面。古稱長安的西安有「六朝古都」之名,兵馬俑、古城牆、陝西博物館與少林寺足叫您流連忘返。武威有六十年代末出土的雷台漢墓,建構複雜而精美;張掖有始於西夏的大佛寺;酒泉夜光杯教人神往;敦煌的石壁名畫,常書鴻的傷感情事,全部均多采多姿,令您如重返時光機般漫遊於數千年前的文人雅事裡。 愛好攝影的朋友,絲絡更是映不完的美地,晨午暮夜各顯美色,惜「鴨仔團」自然要考驗您的搶拍技術! 沿途我最喜歡的有甘肅省的嘉峪關和鳴沙山。前者位於邊疆大漠,粗獷而雄偉非常,古意洋溢;後者則細沙處處,數百駱駝令您一生難忘。火焰山酷熱得來亦很有味道。 過去八、九年,我到過的內地名勝也不少,但絲絡是最富獨特歷史風味的一條線路;車程雖多,每天車程至少四小時,旅途也有點辛苦,然而絕對值得,一生人至少必去一次。 若想感受絲絡風情,請到筆者以下網頁瀏覽拍攝作品。 http://www.fotop.net/timfan/timfan16
圖片
淺談張徹電影 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是邵氏電影王國的黃金時期,其宣傳字句是 「邵氏出品、必屬佳品」,其電影令數以十萬計的東南亞華人如癡如醉。張徹 (1924-2002) 是其中一名主將,他以陽剛暴力電影見稱,女角基本上是花瓶陪襯。他大部份電影起用契仔演員姜大衛和狄龍,兄弟之情一度被當時部分西方流行的影評視為同性戀,這純屬美麗誤會。 孩提時,父親及大家姐帶我看過的張徹電影包括 「報仇」 、「新獨臂刀」、「拳擊」、「惡客」、「四騎士」、「雙俠」等。依稀印象中,母親也帶我到麗聲戲院看過「遊俠兒」。這全部都是童年美好時光。 張與拍擋編劇倪匡大量生產動作片,一年至少三、四部,當然有部分是工廠式製作,較為粗糙。童年時最喜歡的是以韓戰為背景的「四騎士」,還記得開首有美麗白雪山景、狄龍身穿綠色的軍裝與壞人對打,先勝後被擊暈及嫁禍。片末姜、狄與陳觀泰及王鐘在體育場館輪流飛躍和受槍殺的場面,至今仍記得。數年前,重看由天映重新推出的數碼修復版,依然精彩。 不過,若論整體劇本結構、故事人物和攝製圓渾程度。我的首選是「報仇」和「新獨臂刀」。張徹和姜大衛憑「報仇」一片分別奪得 1970 年 「亞洲影展」 的最佳導演和男演員大獎。 2002 年在西灣河的電影資館重看「報仇」,三十多年的舊作,聲畫仍然震撼。坐在我旁邊應有八十多高齡的老伯邊看邊咳嗽,他一定是懷念年輕時的美麗歲月,跟我一樣 ( 一笑 ) 。香港地的懷舊市場極其龐大。 上述兩部作品都相當有風格和魅力,一屬民初拳腳片,一屬古裝刀劍。各具特色,同是姜替狄報仇的橋段。此外, 「保鑣」也是另一不容錯過的佳作。 張徹也拍時裝動作片,「拳擊」與「惡客」相當時髦。前者到泰國實地拍泰拳,後者有日本演員倉田保昭演奸角。可惜,後來他不斷重複自己的風格而變得陳舊,教人婉惜。
圖片
刀光劍影伴童年 童年時在澳門居住,在香港工作的父親每月一、兩次都會回澳探望我們兄弟姐妹和母親,食飯行街睇戲少不了。父親喜歡電影和音樂,從小便受薰陶,電影院裡度過無數美好時光。大姐特別喜歡姜大衛, ” 小豆丁 ” 的我偶爾跟從她和其他姐姐、浩浩蕩蕩搭的士到南灣戲院欣賞打到飛起、又血腥無倫的刀劍和拳腳電影。 那些年,年紀很小的我仍記得看姜大衛 ” 新獨臂刀 ” 的一些片段,斷了一臂的他,血淋淋地被張徹大導,以慢鏡手法拍攝在地上痛苦地翻滾。現在重看,也會覺得七十年代的電影為何可以如此血腥  ? ! 大人也竟會帶 ”小豆丁”看這些暴力電影  ? ( 一笑 ) 不過,重看這戲,發覺張徹描繪姜與狄龍的兄弟俠義情仍不落俗套,是他的拿手好戲。姜斷臂後退隱、淪落至當店小二,和李菁的一段戀情,落雨場面及布景設計都成功營造出一種落泊的情景和氣氛。後來,姜得悉狄被壞人所殺,猶豫於應否為他報仇,在男女之情與手足之情間的取捨,也增添層次。 戲末,姜直搗黃龍,把大奸陳星及谷峰殺過片甲不留,大快人心。姜更罕有不用死去,與李菁共同離開惡人的大本營。三十年後重看這些邵氏經典,實在有點仿如隔世的說不出味兒  !!
圖片
林含蓮故居 林含蓮是澳門十九世紀末富商,經營煙、賭。其故居於 1918 年建造新馬路時被拆去,改建為大西洋銀行。據資料顯示,大西洋銀行最早在新馬路的大樓建於 1926 年。於 1997 年擴建,原大樓外牆被保留,加建了多層玻璃大樓。 林含蓮又名林蓮。筆者孤陋寡聞,在網上及有關澳門的多本書籍都找不到林的生平記述。若有好心人知其資料,請在這補充告之。
圖片
兩條〝喇〞街 澳門有一些街道是難記、難發音又幾奇妙的。香港人到澳遊玩時會容易發覺,其實這些街是翻譯葡國人的名字,俾利喇街及沙嘉都喇街原來是以兩個葡人命名。 童年及少年皆在澳門度過。家鄰近便是俾利喇街,俾利喇 (Francisco Xavier Pereira )是葡國鴉片富商,擁有輪船。他曾擔任澳門議事公局局長,是澳門最早的代權官,管理澳門的內部行政事務。他約在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 ) 由葡萄牙人選出來,一直任職到明萬曆十五年 (1587 年 ) 。 沙嘉都喇 (Sacadura Cabral. 1881-1918 ),則是葡萄牙飛行員沙嘉都喇 · 卡伯拉爾,街道全長約 440 米。兒時返的教會 基督教 中華傳道會便位於這條街。也是到最近上網查閱資料,才知這是紀念一個葡國飛行員。                                                        沙嘉都喇
圖片
戀愛巷其實是指耶穌基督苦難 澳門很多街名的中、葡名稱是不對應的。 大三巴後著名的戀愛巷,葡文為 (Travessa da Paixão) 。 Paixão 是英文 passion 的意思,解作激情、熱情,亦可解作耶穌基督為我們受苦而死。這裡是指 the suffering and death of Jesus Christ ,跟男女的愛戀無關。戀愛巷在彭浩翔 2006 年上映的電影伊莎貝拉,也出現過,名氣更上一層樓。 崗頂前地是另一跟葡文原意不同的地方。葡文是 Largo de Santo Agostinho ,是指聖奧斯定。前地建有聖奧斯定教堂,又俗稱龍嵩廟、龍鬚廟或崗頂聖堂。為何稱作龍鬚廟呢 ? 據創建此敎堂的曼里蓋( Frei Francisco Manrique )所載,於 1586 年來澳傳教的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在崗頂興建了會院及恩寵之母小堂。初建時,由於以棕櫚樹葉作頂,風吹時看似龍鬚飄飄,故被稱為龍鬚廟。 查根問底澳門的掌故與歷史,會發現很多以前不知的有趣事,繼續啦 ! 
圖片
澳門的街道與古蹟 跟香港一樣,澳門不少街道和古蹟都以殖民地的總督或高官命名,藉以紀念。然而,葡國政府統治澳門時,並不熱衷推廣葡國文化,令許多澳門人均不了解街名所代表的人物和意思。就以銅馬廣場和美副將大馬路為例,作為土生土長的我,也僅是最近聽取澳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何偉傑博士的講解,才知底蘊。 (1) 銅馬廣場: 兒時,家人在這廣場前拍下不少家庭照。原來這是澳葡政府紀念被澳門人所殺的獨臂澳督亞馬勒 (F. de Amaral) 而所建的雕像。 亞馬勒是澳門第79任總督 (任期1846-1849)。他之所以獨臂,是被調派來澳門前在他地鎮壓人民起義時,被炸斷一臂。 中英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政府奪得香港作殖民地。葡國也急欲擴張在澳門的領土和勢力。亞馬勒對澳人施行高壓統治,驅逐清朝駐澳官員,又恣意掠奪農民莊稼。終於在1849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傍晚,澳農民沈亞米等七人趁其在關閘附近騎馬逛遊時擊斃之,並斬下其頭顱。葡國政府大怒,與清政府交涉。清庭被迫判沈死刑。葡方其後在今葡京酒店對出建銅馬廣場紀念之。對於葡國而言,亞馬勒是英雄。對中方卻是一種屈辱。所以,在1993年葡國應中方要求,把銅馬拆下運回葡國。 (2) 美副將大馬路: 美的全名為美士基打 (A. C. Mesquita. 1818-1880)。土生葡人,是亞馬勒的得力部下,曾屠殺不少華人,官至護督 (acting governor)。澳葡政府也曾於今天的議事亭前地為他立像紀念。1966年123事件期間,其雕像被憤怒的澳人搗毀。 殖民地政府不少統治行為均極不光彩,這也可能是導致他們沒有對其事跡大力宣揚的原因。                            美士基打像在 123事件前仍屹立在議事亭前地
圖片
很牛的 Power AMP 科技改善及提升人類的生活素質,相信沒有很多人異議。近數年,流動裝置如智能電話及平板電腦的普及,大大增加了人際之間的互動、信息分享功能、亦給了我們很多 娛樂。 最近,為我的智能電話付費買入首個App -- Power AMP,價值只是港幣38 元。然而,音色極富立體和層次感,設有equalizer (均衡器)可自己調整不同高中低音頻之外,它可連結其他免費Apps, 安裝後令每首歌都自動搜索出其唱片封套和歌詞,這是最奇妙的附加功能,增加了視聽享受,亦可以聽歌學英文。 此外,它設有rename功能,這便可把大多數音樂播放器不能閱讀中文字亂碼的問題更正。若大家喜歡用手機聽歌,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App。
圖片
常書鴻令人噓唏的愛戀 旅遊絲路期間,盡心而又知識豐富的內地甘肅導遊教我認識了有"敦煌保護神"之稱的藝術家常書鴻 (1904-1994),是此行一個很有意思的收穫。 常書鴻的愛情包含了許多悲歡離合的因素。現實生命的際遇,比創作的戲劇原來還要糾結和複雜得多 -- 包含了大時代政局的變遷、藝術的追求和執著、現實的無奈、自我的追尋及矛盾等等,叫人惋惜不已。 常年輕時追求視覺藝術,辛苦儲下積蓄,在二十年代遠赴法國習畫,並認識來自江南、同是藝術工作者的陳芝秀。一日,他倆晚飯後在巴黎塞納河畔拍拖遊逛,在賣藝術書畫的地攤驚見一本介紹敦煌石窟壁畫的圖書。他驚為天人,發覺原來最富精湛的藝術作品不在外國,而在本身的國土。於是,他決心回國,往甘肅省的敦煌發掘和研究 壁畫藝術。 當時,常與陳已育有一幼女,仍決定回國。回國後,礙於戰亂等政治因素,常也苦等了數年,於 1943年才有幸前往荒蕪之地敦煌。由於當地十分窮困,缺乏物資,交通往來極之不便,加上經常大風沙,常妻變得不習慣。當時,國民政府對保育敦煌文化所撥出的經費也不足,令常一組愛好藝術的工作人員,無論在生活和研究發掘工作上,都十分困難。 然而,這些障礙並無打擊常對藝術的追求。陳芝秀則一心想帶回幼女返回中原之地,繼續生活。後來,陳在敦煌認識了國民黨的小兵,放棄了家人而私奔離開了。常得知後連夜追趕,希望勸回愛妻,不得要領。 四十年代,國共兩黨陷於苦戰。共產黨對於常一批藝術份子愛護有加,在艱難情況下也撥款資助鑽研敦煌 壁畫的發掘。常跟共產黨自此建立了良好關係。1944年後,擔當了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建國後,藝術路途暢通無阻。 可是,其妻因跟了國民黨的人,際遇一直不堪。那小兵離開了她。後來,這位曾為江南小康之家的陳,淪落至做家傭,替人洗衣,生活困苦。其親生女兒在陳晚年,曾跟母親重遇。對於當年離棄她而去的母親,相對無言。但她仍在一段長時間寄錢供應生母。陳終在七十年代中期,患病離逝。 若你想 多認識 常書鴻這人,可閱讀他的自傳"九十春秋 -- 敦煌五十年"。

嘉峪關門

圖片
絲綢之路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旅遊景點。記得小學時,歷史科教到中國西北有絲綢之路這一地方,感到神奇又浪漫。為何有一條這麽專運載絲綢的路線? 她的沿路風光如何? 大漠風光跟江南或華東等地又有哪些不同特色? 對我都是一個神秘又奇異的迷。 去年九月終於有機會成行。絕對不枉此行,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故事,令您眼界大開。河西走廊及河西四郡都留下足跡。以後我會繼續撰文細述此行所感。以下請您先一窺嘉峪關的城門口部分。
圖片
豐子愷的有情世界 有"中國漫畫之父"美譽的豐子愷,其多產的漫畫充滿人文關懷及環保的情趣,玩味十足。他其中一幅"母親在星期天最繁忙" 至為觸動我,這漫畫描繪孩兒們互相遊戲奔跑,母親則很忙碌地照顧追逐他們。
圖片
油麻地戲院的變遷 現已修復為劇藝表演場地的油麻地戲院,原來啟用於 1930年6月,曾是油麻地五大戲院之一。屬一家結合古典主義和藝術裝飾風格 (Art Deco)的建築。第一部上映的電影名為"俠盗一枝梅",第二部則為西片"The Jazz Singer" 。於 1934年1月 23日放映首部有聲電影"世界大戰",應是一部紀錄片。 據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博士表示,油麻地戲院屬貨艙式的設計,並非如利舞台般的豪華劇院式建設,觀眾對象也是工人及基層人士為主。而政府當局復修整家戲院約花了七至八千萬港元,屬超值價錢。
圖片
低俗喜劇 過癮抵死、並不太粗鄙,可接受的遊戲之作。彭浩翔的低俗是自覺、有意識、有意思又不會賤格的。跟王晶那種無謂又低能的截然不同。 彭花了很少時間便完成劇本,拍攝時間也只是十多天。然而,並不屬粗製濫造。其實,劇本雖簡單但完整,角色人物設計如杜汶澤、其妻及女兒等都完整。不少評論指這戲令人回味九十年代的地道港產笑片,非常港味。相反,同期的中港合拍片"聽風者"則過份美化共產黨而令人滿不是味兒。筆者沒有看過聽片,無從評論。可是,低片相比九十年代的港產無厘頭笑片,實在是有厘頭和"進化"得多。在低俗外貌的內裡,包含對影視圈的諷刺和無奈。杜一角有蚊有路,也顯示導演對角色的尊重。這絕對是王晶式笑片所匱乏的。雖這部也不是甚麼 偉大、或彭的最佳作品,卻有其次文化和時代的意義。
圖片
佈景魔術師 從五、六十年代時裝片到七、八十年代邵氏古裝大片都有涉及,內容扼要、豐富,令您一窺著名佈景及美術師陳其銳和陳景森兩父子的精心、細膩設計,值得一看。 陳景森為李翰祥設計的"傾國傾城"布景,曾花了不少時間作歷史考究。那些超大型,打通邵氏兩個大片廠而搭成的清庭布景,富麗堂皇,是"片廠時代"才會出現的產物。踏入八十年代,陳景森也化名為不少名導演設計富特色的大型電影布景,包括成龍的"A計劃"、徐克的"蜀山"、方令正的"唐朝豪放女"等。唐片的布景,如廳、房充滿東洋日式味道,令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