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之一: 探討生命意義的《流芳頌》


初次接觸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 (1910-1998 )的電影是他拍於1954《七武士》。八十年代初,少年時在電視看的,那是一套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長片。印象中看到凌晨三、四點,片子很長,但絕不沉悶,把戰鬥的場面拍得有條不紊。該戲講一群村民為對抗山賊,請來七位武士聯手反擊。

之後,再接觸黑澤明的電影已是大學時期。那時,香港某電影機構搞了一個黑澤明電影的回顧展,選映了他的多套電影名作。筆者選看了他於1950年拍成、享譽國際的《羅生門》,黑白映象,卻十分凌厲,戲中各人為保護自己名聲而對同一事件出現不同有利自己的闡述,令《羅生門》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響亮代名詞。

黑澤明是一位十分多產的大導,題材廣泛、談及的主題亦十分多樣化。其中兩套最為人稱道的時裝片《流芳頌》 (又名《生之慾》、日語原文為《生きる》)及《天國與地獄》,筆者最近才透過DVD觀賞。這文先談《生之慾》,電影講一位一生做事「求求其其」的平庸公務員志村喬,在晚年得悉自己患上胃癌後,想在有生之年為居民做翻一件好事,卻為家人及同事誤會。

當年,香港把這電影譯作《流芳頌》。日文原名為《生きる》,「為生存」之意,更恰當反映電影想表達的訊息。黑澤明把這片拍得很特別,前半部寫志村喬在居酒屋內認識到寫俗套小說的作家,該作家得知志村喬時日無多,帶他到夜生活場作見識及享受人生,令他眼界大開,見識一生從未度過的酒欲生活。

不久,他深感這種生活不是他追求的。而女下屬因要請辭而與他多接觸起來,二人共享了短暫的忘年友情。然而,這卻為其不孝的兒子和媳婦所誤會, 以為他「臨老入花叢」;兒子也想覬覦老父的退休長糧,套用現今的語言,就是想當「啃老族」。

黑澤明很大膽,在長達2小時20分鐘電影的一半,便讓主角病逝。由志村喬的眾同事在他的靈堂當夜,以倒叙手法,由各人憶述為何志村喬會突然一反常態,隻身奔走各大小官僚部門,為居民爭取填平一個水池及重建為公園,令主婦及小孩可以有一個休閒、玩樂的場所。

這電影洋溢人文情懷,寫一個一生敷衍了事的公務員,到生命盡頭時想為人民做回一件有意義事的意志與能耐。黑澤明一貫地把片子拍得有紋有路、有戲味,是他其中一部必看佳作。

除一些武俠動作片如《七武士》及《姿三四郎》外,黑澤明這類以庶民為題材的電影,平淡中見感人力量,十分耐看。而黑澤明長於叙事外,他的電影也較其他日本導演多鏡頭及機位移動,分鏡頭精細,跟其他同期導演的靜態式拍法很不同。

美國有一位名叫 Donald Richie (1924 -2013) 的影評人,十分熱愛黑澤明的電影。大學時讀過他的著作,分析黑澤明的電影非常獨到及有見地。他把日本的好電影介紹給西方世界,讓西方人認識到日本的好戲。上世紀五十年代後,他長居日本,結識了很多日本電影界人士。他會講、會聽日語,卻不懂寫和看,因為他是以英語去學習日語,不懂平仮名和片仮名。

有興趣研究黑澤明的電影,可看看他的著作。

延伸觀賞
在內地的電影網看《生之慾》


《流芳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灰飛煙滅的三幢深具歷史價值的歐陸中古式堡壘豪宅 – 「余仁生」創辦人長子余東璇的「余園建築」和傳奇

重看英國經典《兩小無猜》(Melody)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