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Sukiyaki - 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Kyū Sakamoto, 坂本 九)

圖片
坂本九的 《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過去半年的工作特別繁忙,工餘時唯有多聽音樂減壓,體會音樂真的有良好 的 治療效用( music therapy ), 偶爾在 YouTube 聽到一首悅耳及「提神」的日文歌曲,是坂本九的 《上を向いて歩こう》(中文名為《昂首向前走》) ,後來在西歐改編為 Sukiyaki ,同樣大受歡迎,杜麗莎也曾於 1981 年改為中文的《眉頭不再猛皺》。 在網上搜索坂本九的背景,生於 1941 年,不幸於 1985 年 8 月 12 日一宗空難離世,《昂首向前走》是他 1963 年發表的歌,那時他才是 22 歲的年輕小伙子。 該空難發生於日航從東京飛往大阪的波音客機,坂本九不幸在機內,英年早逝,享年 43 。日航鮮有空難,這宗也是當代航空史上一宗嚴重的空難,共 520 人離世。 在 YouTube 有很多日本歌手翻唱他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其中一首由多位男女共同翻唱的十分 elegant 及 decent ,很能表現日本人一種優雅和親和的特質,筆者曾觀賞多次,十分喜歡,在這裡也推薦給您們,不容錯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TNmB9mE-k 延伸閱讀 坂本九的生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D%82%E6%9C%AC%E4%B9%9D

Fly to Osaka

圖片
“Fly to Osaka”_MV 再次感謝主,讓我在四月初的復活節得以放下繁忙的工作,在京都和大阪賞櫻遊樂了 6 日 5 夜。這首 MV 的所有片段都是在大阪拍攝的,用上 90 年代經典日劇「悠長假期」的一首悅耳音樂,散發出沉思、寧靜的味道;這 MV 拍和剪都不理想,但見證了我的努力,希望你們喜歡 。
圖片
大阪最高地標 Abeno Harukas — 離地 300 米下反思生活意義 四月初 復活節的京都和大阪 6 日 5 夜遊,筆者也把握機會,到大阪去年三月份才開幕的最新及最高地標阿倍野 (Abeno Harukas) 見識一吓。這個離地 300 米 ( 見下圖 ) 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比香港的   IFC  矮得多,但能夠居高臨下,飽覽整個大阪市,視野無限。 筆者約傍晚六時抵達,逗留了兩個半小時多。眼下的大阪市車水馬龍、從華燈初上到全黑入夜,細意欣賞。放低平素繁忙的工作,在離地 300 米下,環境顯得特別寧靜,不期然思考到人生意義。過去幾年,特別覺得生活不應是工作、休息再工作。在工餘及假期發展自己的興趣,多寫作及創作,開拓自己天地,及跟朋友分享,會為生活帶來更多滿足感。 在這大阪最高旅遊景點,看見日間遊覽過的通天閣 ( 即常年掛著日立 (Hitachi) 廣告牌的鐵塔 ) ,已亮起華燈 ( 見下圖 ) ,有另一種味道。休息與充電,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不少在大都市工作的人,工時很長,每天可能會在 11 小時以上,很多私人時間都沒有了,所以更應好好管理餘下的私人時間,為自己增值,以便繼續向前行。 在這最高地標的紀念品店買了一些紀念品後,在餐廳點了意粉,一面觀賞大阪夜市、一面充飢,是一種難得的悠閒,也感謝主的恩賜 … 。 延伸閱讀 阿倍野 (Abeno Harukas) www.abenoharukas-300.jp/ www.abenoharukas-300.jp/en/
圖片
大阪市浪速區 — 尋找大阪市 70 與 80 年代的風味 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購物區心齋橋最為遊客熟悉 。 今年四月初 復活節遊京都和大阪前,筆者從旅遊書見到原來大阪市有一浪速區,區內的通天閣 ( 見下圖 ) 一帶是二次大戰後大阪最商業繁盛的地區,地位與知名度一如今天的心齋橋。不過,過去二十多年來已大幅褪色,惟仍保留上世紀七 、八十年 代的庶民風味。一場來到大阪,怎可以不去見識吓 ?! 這裡最知名有 1912 年建成的通天閣,是一個鐵塔,常年掛著日立 (Hitachi) 的廣告牌,從很遠處已可見到,十分懷舊。這鐵塔附近有一些古舊、有篷的商業街,外貌就如超小型的心齋橋,有很多古老的街坊小店、商舖 ( 見下圖 ) 。例如,有士多雜貨店、小食店、鞋店、以及上了年紀的日本人最喜歡的消閒活動 – 捉圍棋的店子。外觀有點似香港油麻地舊區的小店風貌。 最教筆者有   feel  的是甫入商店街,已聽見 speakers 廣播著中村雅俊七十年代的悅耳動聽流行曲,充滿集體懷舊「那些年」情懷。筆者立即愛上了這區,可見商品行銷學上的所謂「體驗經濟」 (experience economy) 果然奏效。 這區也保留著三家很古舊的戲院,其中一家放映不久前去世的知名日本影星高倉健拍於六、七十代的黑幫動作片;還有專放映日活八十年代色情片的古舊戲院,買一張門票,便可在戲院內看不停播放的四、五套日活色情片 ( 見下圖 ) 。一場來到,又怎能不買票入去見識吓?! 這些也是文化嘛 ! ( 一笑 ) 賣票的是上了年紀的男人,還很有禮地叫筆者買學生票,因較成人戲票便宣一些,當時真的令我有點哭笑不得的味兒。日本人的好客之道便是如此,即使是色情戲院的服務員也抱持好客之道。戲院內有數名觀眾,當然是男性,都上了年紀,有六、七十歲了,像是懷舊逝水年華。該日活戲院還有一個大表,詳細列出日活多年來製作的色情電影名稱和演員,「保存文化紀錄」真的十分細緻。 ( 一笑 )   該些日活色情片,以今天的水準看,已很沉悶,節奏也頗慢。看了不足一個小時便離開,繼續瀏覽這舊區的特色,恰巧筆者穿著的行山鞋,其中一隻鞋底破爛脫掉了,而眼前剛好有一小鞋店,便用不足 100 港元買了一對啡色、看來不錯的便鞋,並把行山鞋掉了。 在這區逗留了數個小時,有點累,見有一提供免費無線

Dedicated to Japan

圖片
“Dedicated to Japan”_Sakura in Kyoto_MV 感謝主,讓我在剛過去的復活節能夠暫時放下繁忙的工作,在京都和大阪賞櫻遊樂 6 日 5 夜,拍了不少片段。 MV 內看到的是京都嵐山和八坂神社內圓山公園的不同品種櫻花,包括圓山公園內最出名的枝垂櫻,而在大阪拍的所有片段都用不上,日後有時間會再剪另一首 MV 。 出發前,已選定日劇「同一屋簷下 2 」的一首悠揚悅耳音樂,喜歡整首音樂洋溢的寧靜與日和味,這 MV 反映了我對日本的嚮往和對美的追求,故名為“ Dedicated to Japan ” 。
圖片
看奈良美智在港舉行的「無常人生」展 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 (1959- ) 的大眼睛女孩畫作,成為他的 trademark 。 是否很有藝術性,見仁見智。其過去多年的畫作、攝影及雕塑等素描作品,正在金鐘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展出,展期至今年 7 月 26 日。 這是難得的機會,可以觀賞奈良美智的作品。筆者在月初看了,覺得其作品最出色是簡單的真和純,不搞複雜的技藝。這與其童年在鄉間成長、遠離繁囂城市有不可分割關係,也形成他低調和不商業的個性。 奈良美智於上世紀 80 年代在德國學習美術,今次展覽展出他多幅在日本 2011 年 3.11 地震海難後的作品,該次日本大災難對他影響甚深,是次展覽便以「無常」和「物哀」為題。 關乎生命的流逝和瞬間的時刻,那是物哀 (nomo no aware) ,其實就是日本的傳統美學。日本屬島國且位於地震帶、生命無常的感受,大大影響日人對生命和美的看法,一如日人鍾情於美麗但瞬間即逝的櫻花,充滿淒美的浪漫。 在網上搜尋奈良美智的資料與照片,不少是見他牛仔褲一道,衣著十分簡單、樸實,這種不刻意和不造作的單純,或許就是他吸引人的原因。 今天,內地不少 80 後畫家,作品其實充滿商業味,當中一位以「開口大笑」畫作成為其 trademark 的畫家,相信已成億萬富翁,畫作有價。然而,筆者並不喜歡其作品,藝術與偽術,今天在藝壇上共冶一爐,充斥 in name of art 的「藝術作品」,被大肆吹捧。說穿了,只是一門生意而已。 延伸閱讀 奈良美智作品展 反映「無常人生」 ( 蘋果日報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06/19065557 奈良美智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88%E8%89%AF%E7%BE%8E%E6%99%BA
圖片
從彭浩翔近作《撒嬌女人最好命》及《香港仔》談他的優與缺 彭浩翔 (1973- ) 是本港新一代年輕導演中,筆者比較喜歡及認為有個人特色和時代觸覺的。他早期的《大丈夫》、《公主復仇記》可看出他擅於捕足都市中、低下階層男女關係和性慾的情感。數年前的《志明與春嬌》和《春嬌與志明》,因攝製資本較充足,在吸引眼球的攝影與美術包裝下,寫都市某類型前線工作者、白領階層 ( 但非知識份子 ) 對愛情的態度,充滿小情小趣與生活味,亦甚為討好。 去年, 他嘗試走出框框,寫香港老中青三代人的苦惱與家庭、情感問題,也寫一些本土變遷,拍出《香港仔》,則儘顯其格局與視野 的局限,最叫筆者失望,也令筆者重新評價他的優與缺。《香港仔》內描繪的苦惱、少年時的苦痛帶來成長傷痕等, 全屬「小題大做」,根本就不是甚麼大不了及重要苦楚。 例如,電影內古天樂的小女兒因天生沒有美貌,令作為父親的他甚擔心及苦惱,因而自少便教女兒要懂得自己換燈泡,否則沒有男生幫手換,便極之荒謬。整部電影沒有反思男女價值與俗世觀念,所寫的煩惱也十分多餘、全屬自己找來的,令筆者變得十分小看彭。 八十年代,成功拍出台灣社會變遷及都市化如何影響男女與人際關係的導演侯孝賢 (1947- ) ,其出色作品《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及《尼羅河女兒》等,全屬筆者至愛。他有一句名言 : 「要有偉大的作品,創作者必先是一個偉大的人」 ( 大意 ) 。筆者十分認同。去年觀賞彭浩翔的《香港仔》後,筆者最大感受是即時聯想起侯的上述說話。正因彭的個人局限,他不易拍出甚麼驚天動地、有社會人文與藝術價值的偉大作品。 所以, 他最新作品《撒嬌女人最好命》在今年一月公映後,筆者遲遲不敢入戲院觀看,怕又一次失望,怕是另一套充滿大男人意識、沒有反省的「小資式」小情小趣電影 。筆者在三週前終於看了,全因好友推薦,以及女主角周迅 (1974- ) 的缘故。 周迅是筆者喜歡的內地女演員之一,她的演技在眾女星中最好,擅於以眼神及神情演繹不同角色。她多年前的《李米的猜想》,是筆者最喜歡的周迅作品。戲內她演一出租車司機,四圍開車尋找失蹤丈夫。戲份由頭帶到尾,演技卓越。該戲也好看與特別。 《撒嬌女人最好命》屬中港合拍片,資金豐厚,攝影、美指和後期調色都做得非常出色。電影好在沒有明顯大男人意識,當然一貫彭拿手的小情小趣。
圖片
美國人的自我追尋及can do精神: 由兩部電影American Sniper 及Wild談起 踏入 2015 年,看了兩部美國出產的優秀電影,都屬改編真人真事,分別是「美國鐵漢」 Clint Eastwood 以 8 4 高齡導演的   American Sniper  及   Cheryl  的行山電影   Wild 。主角分別一男一女,前者   Chris Kyle  因 911 事件而決定參軍報國、後者   Cheryl  在上世紀 90 年代中,因感傷失婚母親癌症離世、加上悔恨自己濫交及吸毒生活而決定花數月時間、獨個兒行走長達 1,000 多英哩的美國西岸大西洋山脈   (Pacific Crest Trail)  來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及反思生命價值。 這 blog 文不是影評,而是一篇感受。兩部電影予筆者最大的感覺是西方人 ( 特別是美國人 ) 對自我價值、身份追求,相對我們華人來得敏感和直接,這源於西方人冒險、探索的   DNA 。 不懼困難、勇往向前,「想做就去做」的 can do  精神,值得華人學習。 筆者八年前在愉景灣工作時,因工作關係要協助不少外藉人在周六、日搞大型的攀山越嶺活動。西方人的父母親,從少訓練孩童通過艱難的運動和越野外展來訓練自己的體能和意志。 10 歲左右的兒童便駕著單車從山上的馬路飛馳落山、然後立即衝往大海競逐游泳,又走上沙灘繼續「鐵人式」狂奔,不怕危險。 華人便不會這樣放膽讓年幼的子女進行這些高危運動,參與這些活動幾乎全為外籍人,不見有東方面孔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造就極端不同的人格發展和成長。敢作敢為、不會計較太多得與失,西方人較華人明顯。這全是筆者在愉景灣工作的一大體驗,明顯感受東西文化的異同。 所以,在觀賞上述兩部同是改編真人真事的電影時,感受直接。西方人的上述精神,成就不少奇異的經歷和成長。在 American Sniper  電影和真人真事版本, Chris  憑藉天賦神槍技能,在伊拉克殺敵數百,成為當代的美國人英雄。其成長深受父親從幼灌輸的人只有三種 -- 「綿羊、狼及牧羊人」的理論教導。電影也體現   Clint Eastwood  一貫的美國右翼觀點,用「以戰止戰」方式維持和平與秩序;對殘暴的恐怖份子毫不手軟,一種西部牛仔式的戰士風格。不要忘記   Clint Eas

Farewell 2014 - a special year to remember

圖片
“Farewell 2014 – a special year to remember”   除夕夜,維港璀璨的煙花送走香港不平凡的一年 – 2014 年。令很多港人十分緬懷和感傷的一年,香港從此也不一樣。 配上「友誼萬歲」的音樂,穿插「雨傘運動」期間拍攝的映像,剪輯一段音樂錄像,作為紀念,也送給爭取真普選的香港人 。 Also available at http://vimeo.com/11637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