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7的文章
圖片
《 明月幾時有 》 的恬淡與動人 數月前看《明月幾時有》見到編劇是何冀平,一個對影迷應該很陌生的名字。 google 一吓,才知是一位女劇作家, 1951 年在廣西出生 ﹔ 1989 年,三十八歲才移居香港。她在香港創作的舞台劇較多,電影劇本較少。何冀平於 1997 到 2001 年出任香港話劇團駐團編劇,首部作品《德齡與慈禧》即榮獲 1999 年度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及「最受歡迎劇目獎」等五個獎項。實力無容置疑。 《明月幾時有》的劇本也顯出她的功力,她結合在內地的成長背景,以及在香港生活 、 文化的個人體驗,編寫出這部背景是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抗日愛國 、 援救國內滯港文人,卻另類散發香港本土情味的文藝散文式電影。切入角度特別,結尾的處理尤其大大提昇電影的感人力量(結局的處理真是十分重要呢 ! )觸動筆者及很多在港生活多年的人士,看見香港的獨特功能和角色,亦看見製作人的構思和心思。 本文不會劇透,亦不會詳細講《明》片的人物及故事細節,因網上及媒體在過去四、五個月已有大量文章。筆者有興趣的倒是導演許鞍華與編劇何冀平在創作這電影過程中,各自的主張和主導部分是怎樣? 許鞍華是老香港 ﹔ 何冀平則根據 Wiki 顯示, 1982 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作品《天下第一樓》被譽為當代現實主義劇作精品,贏得海內外觀眾盛讚,曾赴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 文學根底深厚,成長於內地造就其本身異於港澳人的經歷 、 視野和觸覺,還是女性的,才寫出戲中的葉德嫻與周迅母女情,霍建華與日本軍官永瀨正敏的亦敵亦友異色情緣,以及其他故事情節。 相對於許導前作《黃金時代》,筆者在數年前該片公映時,已在網誌內寫過自己的看法,在此不贅。惟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這兩片編劇都是內地人,但《黃》片編劇沒有在港生活過,亦不熟悉香港的文化和歷史,所以《黃》片完全寫不到女作家蕭紅在香港再成名的一段黃金時代,十分可惜。《明》片的編劇何冀平不同,她經歷香港 1997 至 2016 的政治和社會氣氛變遷,深有體會,才編寫出這言志力作。筆者也很有與趣知道許導這次是否吸收上次經驗,今次特意找一個有香港氣息的編劇參與,而成就了一部好看的中港合拍片。 延伸閱讀 《明月幾時有》編劇何冀平:香港人需要了解自己的故事 (文匯報 ,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