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懷對電影的貢獻與缺失 觀看嘉禾電影展有感


位於西灣河的香港電影資料館刻下正舉辦嘉禾電影的回顧展。經歷上世紀七、八十代的港澳人,絕不會對嘉禾出品的電影陌生。筆者日前觀賞這展覽時,仿如時光倒流,透過展板扼要的文字、精彩的圖片、劇照與訪問短片,重溫嘉禾創辦初期及發展的光輝歷史,對嘉禾的創辦人鄒文懷先生多了許多過往不知的認識,並萌生一些感受,這是筆者撰寫此文的原因。

鄒文懷於1927年在香港出生,13年歲赴上海求學;1949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新聞系,回港先後任職《英文虎報》及美國新聞處;1958年加入邵氏公司當宣傳主任,後主管製片和影片發行等重責,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他年前接受電影資料館的訪問時表示,跟邵逸夫在製片和公司發展方向等問題上意見分歧;他認為片廠制度,以及用合約方式養活幕前幕後一大群製作人員與明星,不單增加經營成本,亦缺乏運作彈性,已不合時宜。「從另一種方式去經營,效果可能會更好」。於是,1970年當時43歲的他,與邵氏老拍檔何冠昌和梁風先生,一同脫離老主雇邵氏而創辦嘉禾。

鄒文懷慧眼識新星,較邵氏出多數倍薪酬禮聘李小龍,省亮招牌、打出名堂,已是眾人皆知的事。李小龍於1973年夏天突然離世,對嘉禾構成重大打擊。然而,深具生意頭腦和市場觸覺的鄒文懷從邵氏和無線挖走許冠文,打造笑片系列;79年招攬成龍,延續功夫笑片的電影神話,為觀眾添加無數娛樂,亦令西方世界見識港產電影的厲害。

作為電影製片人和電影企業家,鄒文懷的眼光、視野與魄力無容置疑;但空有理想,也必須憑能力和網絡,才能把事造成、打出一片天。從是次展覽,令筆者敬仰鄒的除其眼光與視野外,他作為老闆,懂得用人、與時並進,是成功的關鍵,這值得任何企業家學習。鄒其後在嘉禾成立「西片部」,在洛杉磯成立辦公室,禮聘有經驗和人脈網絡的洋人,有計劃地拍攝「港產西片」,一心揚威港產電影到全球的鴻圖和抱負,令人敬重。

跟他長期合作過的許冠文、劉天賜等人在訪問中指出,鄒文懷仿傚荷里活獨立製片及分紅方式 (profit-sharing),用衛星公司的拍片方法,容許包括李小龍、許冠文和成龍等巨星,各自成立其電影公司 (如李小龍的協和、許冠文的許氏電影公司),讓他們也成為老闆,享受很大的話事權和創作自由度;然後由嘉禾提供主力製作條件,例如片廠及剪接支援、宣傳和發行;電影大收後則按合約分紅,結果皆大歡喜,各享所需。這種電影生產方式,當時邵氏絕對不會採納,亦造成邵氏在七十年代中期衰落的其中一個主因。

要港產片揚威海外,跟荷里活並駕齊驅,是鄒文懷的一個主要理想,八十年代他斥巨資,聘請當時得令的畢雷諾士和羅渣摩亞等人,配合成龍與許冠文而拍攝的《炮彈飛車》,電影在口碑和票房雖不成功,卻令西方世界對他和港產片另眼相看。其後,嘉禾還製作《東遊者》等動作、冒險電影,大部分都不屬佳作。然而1990年改編漫畫的《忍者龜》系列,在美國市場大賣,為嘉禾增添可觀收益。

鄒文懷於2008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

觀賞上述由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的嘉禾電影回顧展,筆者一個很大的感受是,成為一個出色、優秀的電影企業家,必有超越常人的頭腦、眼界和能力,要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鄒文懷無疑是典範。然而,可能他不是電影創作人出身,他不像吳思遠、徐克及杜琪峰等身兼電影行政和導演角色的電影人,他似乎欠缺自已想拍的電影故事和想要講的電影訊息,這或許是一個生意人的缺憾。
  
延伸閱讀
百度百科對鄒文懷的介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灰飛煙滅的三幢深具歷史價值的歐陸中古式堡壘豪宅 – 「余仁生」創辦人長子余東璇的「余園建築」和傳奇

重看英國經典《兩小無猜》(Melody)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