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木偶展雜感


上週的中秋及國慶數天假期,回澳跟母親及家人過節重聚,並順道看看澳門的展覽。今次在荷蘭園的塔石藝文館看了《從東到西 奇妙的木偶世界展》。甫入場,見有數十人,其中不少在觀看木偶戲;惜入場時表演已近尾聲,未知水準如何,可能錯過了精彩的木偶演出。

場內展示的是一葡國木偶研究學者Elisa Vilaca自八十年代開始收集的140多件 () 來自各國的不同類型木偶,包括中國、泰國、緬甸、印尼、英國、葡國及捷克、尼泊爾等國家的木偶。筆者去年春節期間曾旅遊尼泊爾,不知這小國也製造木偶,故較有興趣,展出的木偶穿民族服飾,也有穿了像宮廷服裝的,頗為別緻。

相信因為有木偶演出,故吸引較多的觀賞者。筆者過去數年回澳較頻密,約兩三個月一次,每次都會去藝術博物館、牛房倉庫、舊法院大樓或塔石藝文館等場館觀看展覽,惟發覺參觀者寥寥無幾,有時更只筆者一人。這跟香港的博物館並無二樣,也是「好此道者」寥寥可數。

2005年香港審計署曾發表報告,批評康文署每年投放可觀資源辦展覽,但跟參觀人數不成比例。1999年回歸祖國後的澳門,也投放不少資源搞文化藝術和文化創意產業,相信「好此道者」和回報也是不成比例。

要培養對文化藝術有興趣和有欣賞能力的觀眾,不是一朝一夕。其實,從小學開始,在學校搞藝術欣賞課程,自小培養對藝術的興趣,至為重要,可惜港澳兩地政府都不重視,故要「搞旺過場」,如同登天。主辦團體應多跟學校合作,組織導賞團,帶學生入場賞識,作為通識教育的組成部分,這也不可忽略。

香港的例子是只有「名牌」、蜚聲國際的藝術家的作品,引起全城話題,才能吸引參觀人流。遠者如2005年,曾在港舉辦的法國19世紀印象派名畫;近者如今年在沙田舉辦的畢加索名畫展,博物館還要分開參觀時段,才能疏導人潮。辦這些大型名家的作品展,也是推廣藝術欣賞的手法,澳門政府有無限資源,大可考慮。

其實,澳門有關當局舉辦的展覽,可觀價值也很高。記得去年十月「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在大砲台舉辦的圖片展便非常珍貴,搜集了不少孫中山與家人在澳門等地的照片,屬首次展出,令筆者大開眼界。當時香港在甘棠弟辦的圖片展也不及,「頗為行貨」。港人下次往澳門遊玩,記得一上船,在澳門碼頭的遊客中心,取一份印刷精美、由澳門旅遊局出版的《旅遊快訊What’s On》,便可知悉澳門各場館的展覽和演出, 必有收穫。

請往下列e-photo album,觀看更多這木偶展的相片:

                                             尼泊爾的木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灰飛煙滅的三幢深具歷史價值的歐陸中古式堡壘豪宅 – 「余仁生」創辦人長子余東璇的「余園建築」和傳奇

重看英國經典《兩小無猜》(Melody)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