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行大趨勢 -「衛星傳輸」數碼電影,環保又省成本 (五之四)


前幾篇文章,寫到當今電影不用菲林而改用數碼拍攝已成主流;戲院的放映機也改用數碼放映系統作為配合。電影數碼化後,接著下來的發行便很自然地「一條龍」、更充分利用通訊衛星作配合,以省傳統人手和DHL式快遞的物流費用。

現在,利用衛星網絡傳送數碼電影,不單歐美流行,我們的祖國也試驗和實施了數年,並且被中國政府納入「十二、五國家規劃」(即指2011-15) 的重點支持項目,由國家廣電總局的「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以及「中國電影科技研究所」負責推行。

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還流行電單車的「走片」運送電影菲林拷貝。例如,10家戲院上映一影片,為省印製拷貝成本,可能只印6個。鄰近的戲院群,例如戲院A上映2:30場、戲院B上映2:45場,電單車手便利用這15分鐘的空檔、快速送片,讓戲院B順利放片而不會「中途斷片」,被觀眾破口大罵。

時代總是前進的,上述的走片已成絕響。電影和戲院數碼化後, 現時仍多用DHL、人手式將硬盤內的數碼拷貝運送至戲院,然後讀入數碼放映系統內。然而,全球先進國、包括發展中的中國,已愈來愈多利用衛星網絡來傳送數碼電影拷貝至各省市的戲院。

試想,要人手運送電影拷貝至新疆的喀什、伊犁等偏遠地區的戲院,交通、時間及人手的成本是何其高昂! 事實上,即使由北京運送至武漢、成都等城市,也是費時失事。所以,年前,「中國電影科技研究所」承擔了《電影數字拷貝傳輸和播放技術研究與示範》的項目,這項目獲國家全力支持。

這是通過衛星網絡,將數碼電影拷貝分發到各個戲院內的接收終端機。這項目需要試驗和安裝200家戲院的衛星接收設備 (目前全國約有3,300多家戲院,一部全國規模發行的影片需要制作1,600 – 1,700個數碼拷貝) 。據知,至20129 月中,全國已有200多家影院安裝了衛星接收機,並先後完成了346部電影共507個版本的傳輸工作。

「中國電影科技研究所」租用的衛星寬頻為54M,一部約200G影片,約5-7個小時即可完成傳輸。此外,發行商可以根據需要任意選擇傳輸影院的範圍和數量。

據「中國電影科技研究所」副所長季平先生指出,目前可達到的每秒90M的傳輸速度下,一部Mpeg2 (DVD) 格式電影大小約為60G,傳輸時間需要2小時;Jpeg2000格式的電影大小約為200G,傳輸時間6個小時;3D電影大小高達400G,傳輸時間需要12個小時。

當然,傳輸的影片是已作防拷、防盜錄技術保護的,不能被隨意拷製。

這種方式的傳送,優點是可靠、穩定和快捷,據知成本也不太高昂。長遠而言,能省回大量人手快遞的飛機、火車等交通費用,達到減碳等環保目的。數年後,可能全中國採用,這對幅員遼闊的國家實在甚具成本效益。


延伸閱讀:
關於衛星傳輸影片的國內和歐美情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灰飛煙滅的三幢深具歷史價值的歐陸中古式堡壘豪宅 – 「余仁生」創辦人長子余東璇的「余園建築」和傳奇

重看英國經典《兩小無猜》(Melody)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