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菲林」已死? – 荷里活主流電影多已放棄菲林、改用數碼拍片 (五之一)
近數年,隨著數碼攝影的急速發展,不僅我們民用的硬照攝影機已全面數碼化。專業的電影拍攝也很多放棄傳統 35MM菲林、而改採高清數碼攝製,包括最新 James
Bond 片 Skyfall 及李安的 Life of Pi。Life
of Pi是3D立體特技製作,用高清數碼製作最自然不過,因方便後期剪接及加入動畫特技效果,省卻把菲林掃瞄入數碼的繁複後期。2009年的《阿凡達》Avata 更是首部榮獲奧斯卡最佳攝影大獎的百分百數碼製作3D電影,開創先河。
而不少2D電影,如 Skyfall,Sarah’s Key 也屬高清數碼製作。這對於我們觀眾,是完全看不出不是用菲林拍的,足見高清電影數碼技術已臻成熟。
現時,有幾家數碼電影攝影機製造商最為著名,包括:
-
總部在德國的Arri,Life of Pi 便是用Arri Alexa M攝影機拍
-
位於美國南加州的 RED 是另一受歡迎的數碼攝影機廠商。過去數年,用 RED One 攝影機拍的電影包括即將在港公映、講述希治閣生平的Hitchcock;Spiderman 及2011年公映的The Lovely Bones也是 RED One 出品。部分電影如 The Lovely Bones 並非全數碼製作,不少場面仍用菲林拍。
據知,這些高清電影攝影機十分昂貴,售價至少要十萬美元以上,還未包括其他配件如鏡頭等。
最早用高清機拍的 2D電影,有筆者喜歡的警匪片導演 Michael
Mann於2004年上映、由Tom Cruise演殺手的 Collateral,大部分場景屬黑夜拍攝,只有極少場面用菲林拍;當年數碼技術沒有今天的先進,黑夜的場面若留心看,會有較粗的微粒,不大精緻。不過,對於我們這些觀眾,察覺不出。筆者當年也是觀影後,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這屬數碼電影。Michael Mann 之後在2006年拍攝、鞏俐有份演出的緝毒電影 Miami Vice,也繼續用數碼而非菲林機拍。
回望港產片,原來近幾年,大部分亦已改由數碼拍攝,菲林電影佔很少數。數碼電影的畫面質素,不論解像度和色彩層次,跟菲林已不遑多讓。例如,4K的高清數碼電影,解像度達4,096 * 3,072,跟優質的35MM菲林無異。而 2K也達 2,048 *
1,152。筆者相信在未來數年,會有更多西方主流電影改用數碼拍;這些電影全球發行,市場量龐大,可以容許較高昂的製作成本。35MM菲林真的會有式微、甚至成為絕響的一天!
延伸閱讀:
數碼攝製的電影
電影數碼攝影機製造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