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稱孫中山故居的「國父紀念館」
位於文第士街的國父紀念館,是孩童時父親喜歡帶我們一家人去遊覽的地方。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隻鹿的標本,童年時覺得這鹿很特別和高大,亦是首次認識何謂標本。
鹿隻標本迄今仍保留。去年十月「辛亥革命100周年」,母親有興趣去看看,我倆遂再舊地重遊,見鹿隻變小,其實牠沒有變小,只是我成長了,覺得鹿隻矮小而已。
國父紀念館基本上保留原貌,大部分房間保持原有佈置。展品有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時用過的物品、孫中山的真跡和生前與家人合照等其他照片。
據資料記載,這建築物建於1918年,原為孫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與其家人之寓所。1930年,因遭附近的澳督官邸火藥庫爆炸所波及,後來澳葡政府向孫中山與元配夫人盧慕貞所生的兒子孫科賠償。孫科利用賠償,另外斥資九萬銀元,將其重建成現建築物樣貌。
現時的三層高建築物是一座伊斯蘭教「摩爾式」建築。直至1952年,孫科與母親盧慕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在此居住。及至盧慕貞在1952年9月逝世後,於1958年易名為國父紀念館。
在紀念館側的花園豎立了一尊孫中山的全身銅像及「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銅像乃孫中山之日籍友人梅屋所獻的紀念品。童年時的我和四家姐最喜歡模仿這孫中山銅像。(有圖為證,哈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