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街道與古蹟


跟香港一樣,澳門不少街道和古蹟都以殖民地的總督或高官命名,藉以紀念。然而,葡國政府統治澳門時,並不熱衷推廣葡國文化,令許多澳門人均不了解街名所代表的人物和意思。就以銅馬廣場和美副將大馬路為例,作為土生土長的我,也僅是最近聽取澳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何偉傑博士的講解,才知底蘊。

(1) 銅馬廣場: 兒時,家人在這廣場前拍下不少家庭照。原來這是澳葡政府紀念被澳門人所殺的獨臂澳督亞馬勒 (F. de Amaral) 而所建的雕像。 亞馬勒是澳門第79任總督 (任期1846-1849)。他之所以獨臂,是被調派來澳門前在他地鎮壓人民起義時,被炸斷一臂。

中英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政府奪得香港作殖民地。葡國也急欲擴張在澳門的領土和勢力。亞馬勒對澳人施行高壓統治,驅逐清朝駐澳官員,又恣意掠奪農民莊稼。終於在1849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傍晚,澳農民沈亞米等七人趁其在關閘附近騎馬逛遊時擊斃之,並斬下其頭顱。葡國政府大怒,與清政府交涉。清庭被迫判沈死刑。葡方其後在今葡京酒店對出建銅馬廣場紀念之。對於葡國而言,亞馬勒是英雄。對中方卻是一種屈辱。所以,在1993年葡國應中方要求,把銅馬拆下運回葡國。

(2) 美副將大馬路: 美的全名為美士基打 (A. C. Mesquita. 1818-1880)。土生葡人,是亞馬勒的得力部下,曾屠殺不少華人,官至護督 (acting governor)。澳葡政府也曾於今天的議事亭前地為他立像紀念。1966年123事件期間,其雕像被憤怒的澳人搗毀。

殖民地政府不少統治行為均極不光彩,這也可能是導致他們沒有對其事跡大力宣揚的原因。


                           美士基打像在 123事件前仍屹立在議事亭前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灰飛煙滅的三幢深具歷史價值的歐陸中古式堡壘豪宅 – 「余仁生」創辦人長子余東璇的「余園建築」和傳奇

重看英國經典《兩小無猜》(Melody)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