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渚驚世的處女作: 《賣鴿的少年》
去年一月離世的著名導演大島渚
(1932-2013 )是1960年代日本新浪潮電影的一名猛將,其最惹人爭議的作品當推根據時事改編、大膽刻劃沉溺性愛的《感官世界》,當年不少地方列為禁片。八十年代初,他還拍攝日美的大型合拍片《戰場上的快樂聖誕》,由當時火紅的英國歌手David Bowie主演,並由最近宣布患上喉癌的坂本龍一負責電影配樂。
印象中,當年在銅鑼灣的碧麗宮戲院上映,筆者還很年少,也看過,但看不明白,現已沒有多大印象。月前,重看大島渚早期的作品,卻發現甚精彩、有訊息之餘又有風格。
大島渚是文人導演,50年代畢業於知名的京都大學法學部,是積極的學運份子。當時美、日兩國正洽談《美日安全條約》,他與同學上街抗議遊行,其1960年的第四部作品《日本的夜與霧》便是描寫該背景下,圍繞一對學運份子的婚禮,兩派策略和觀點迴異的學運分子的爭論。
本文主要是談大島渚1959年的第一部電影作品《賣鴿的少年》(又名《愛與希望之街》),大島渚當年僅27歲,拍出這部洞悉世情的處女作。這電影當年大受知識及學術界歡迎,奠定大島的名聲。戲描寫貧窮少年的母親在街上替人擦鞋為生,也賣鴿子。少年在學校裡有一富家女同學傾慕他; 女教師也十分照顧少年的學習,常探望關顧他家人。
而富家女的兄長則喜歡該女教師。後來,少年發覺賣出的鴿子,原來天生有本能懂飛回少年的家。在貧困家境下,少年把飛回的鴿子再賣給其他客人,周而復始的利用同一隻鴿子去謀利。後來,這被富家女發覺,她不喜歡這像詐騙的售賣伎倆,跟少年爭吵,並且不再跟他維持任何朋友關係。
女教師一心幫忙少年,希望富家女兄長經營的家族工廠能聘請少年,給予生機; 但兄長從妹妹得悉少年欺騙的手法,婉拒相助。有一場戲是寫女教師的憤怒,對鍾情於她的男角說,若她在貧窮無得選擇的苦況下,也會被迫用那種騙人的方式去謙錢養家。
這部黑白片描繪貧富階層的鴻溝,有錢人不會明白貧窮人家的苦處; 也寫愛情是很難跨越階級的,有錢人很難會體諒及衷心愛上窮人,點出階級的矛盾。
筆者從DVD看畢大島這首作後,聯想起大學時代看張婉婷導演、鍾楚紅和周潤發、陳百強主演的《秋天的童話》。這部「童話戲」正正寫中產階級、傾慕陳的鍾被其離棄,而屬於低下層的「船頭尺」粗口爛舌 (由周飾演),一直暗戀鍾楚紅。電影由頭到尾都從沒寫過鍾喜歡「船頭尺」。不過,為了要製造童話式的浪漫,以及滿足觀眾覺得他們屬登對伴侶,電影最後一場在黃昏的沙灘,由富有了、做了餐廳老闆、並穿上整潔西裝的「船頭尺」歡迎重遇的鍾楚紅。戲也在這裡結束。
當時,筆者已很不喜歡這部虛偽、虛假的電影,但電影票房和口碑非常不錯,也沒有影評人批評電影的虛偽、也沒有探討戲內文化和貧富階級的訊息。
看完《賣鴿的少年》,就知道甚麼是大師的作品,甚麼是有誠意、有意思的電影。大島渚1969年還有另一部關於少年的電影,電影名稱就是《少年》,是另一部較冷調及不容錯過的佳作,下次再談。
延伸觀賞
在優酷網看《賣鴿的少年》(又名《愛與希望之街》)
延伸閱讀
大島渚的介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