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影的分賬概況 電影製作公司與院線方的利益對壘  (二之一)


過去十年,國產電影發展之快,令人驚嘆。不論電影的質素、規模,以及戲院的急速數碼化、現代化 (數碼戲院) 均叫人嘖嘖稱奇。九十年代中期起,民營電影公司紛紛投入電影製作和發行的商業市場,當中以華誼兄弟、博納影業集團最為知名,成績也最超卓。

電影必須在戲院公映,才會生財回本。一部電影在下游的戲院放映,跟上游的電影製作公司如何分賬,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近年,國內電影 (包括中港合拍片),票房收入往往達七、八億人民幣也不足為奇。如何分賬,原來已成電影製作公司和院線方經常爭吵的新聞,皆利益所在也。

國內的票房分賬情況,跟歐、美國家不同。簡單而言,電影方和院線方的分賬比例是43:57。即一部電影若有一億人民幣票房,電影製作方只得43百萬,戲院則獲餘下的57百萬。上游的電影方獲得較低比例,有國內獨特的原因。簡單來說,是國家想鼓勵戲院的發展,不論戲院的數量、質量 (如放映設備和座位舒適度等),都需要大幅發展,令更多國民走入戲院。(在西方國家,電影公司獲得的分賬比例高於百分之四十三,日後有機會再談)

一部大片,製作成本高昂;扣除演員、導演及佈景、服裝等寵大開支費用後,要獲得高票房,才能回本。所以,憑低成本而獲高票房,是每個電影製作人夢寐以求。最近,國內票房最高的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超過12億,觀影人次超過3,900萬人,便是低成本而高票房的成功一例。

現時,國內有五大電影製作公司 (有兼營電影發行的),包括中國電影集團、華誼、博納、星美和光綫。十三大院線則有萬達、廣州金逸珠江、新影聯、廣東大地、上海大光明及世紀環球等。

在去年11月開始,電影方與院線方便就票房分賬問題,發生利益爭拗。五大發行公司聯合向院線提出,將發行方分賬比例提高到45%,涉及到5家公司即將發行的大片《1942》、《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師》和《12生肖》。

這五大公司的單方面聲明,自然引起院線方的強列反彈。27家院線聯合公布《中國電影院線市場協商宣言》,表示不會接受發行公司提高分賬比。經過十多天的爭論,雙方才達成一致協議,分三個模式、實施新制。

這三個模式是:
(一)維持發行方43%的原有分賬比例,實施影片是《一代宗師》;
(二)「票房梯级」發行分賬。試點影片《1942》,票房在三億元內時,维持原有43%分賬;超過三億元,按照45%分賬;超過八億元以上,按47%分賬;
(三)「上映時間梯級」發行分賬。試點影片《王的盛宴》,上映首周,發行方按原有43%分賬;次周按41%分賬;再次周直至電影落畫,按39%分賬。

今後,我們看國產片時,便會更清楚知道國內電影產業的票房分賬情況。


延伸閱讀:

有關分賬爭拗的新聞

華誼兄弟

博納影業集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灰飛煙滅的三幢深具歷史價值的歐陸中古式堡壘豪宅 – 「余仁生」創辦人長子余東璇的「余園建築」和傳奇

重看英國經典《兩小無猜》(Melody)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