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禁教苦難史

信報今天刊登了我的旅遊稿件



(若想看清楚稿件內容,可把mouse點在圖片、右click及選取「在新分頁中開啟連結」,即可放大看清楚稿的文字)

(下文為稿件原文)

位於日本九州的長崎市是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早於1570年已經開港,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荷蘭人等來日經商。在1600年開始的二百六十多年德川幕府鎖國時期,長崎仍是全日本唯一對外的經濟和文化窗口。正因如此,長崎曾發生幕府禁止天主教傳播、殺害教徒的慘痛事蹟﹔1945年又被美國投下原子彈以迫令日本天皇政府無條件投降,長崎市當時七萬多人死於原爆、十多萬人受傷,成為一座悲情城市。長崎獨特的歷史及筆者本身也屬基督教的信仰,故特別鍾情於長崎。

JR長崎駅步行約20分鐘,便可抵達位於西坂公園內著名的「日本26聖人殉教地」。這一帶位於山坡之上,十分清幽寧靜,筆者造訪時還有數隻貓兒在閒逛、覓食和午睡。該26名為基督信仰而於1597年被釘十字架處死殉道的天主教徒,六人是來自西班牙、葡萄牙及墨西哥的傳教士,其餘20人是日本人,主要是農民。從該紀念26人的綠色石壁雕像中,可清楚見到有三人較矮小,是三名日本少男、最年輕僅12歲。

天主教自1549年由從耶穌會的西班牙籍傳教士聖方濟各 (St Francis Xavier) 傳入日本後,在九州等地區快速發展。長崎市便建有多座教堂,有「小羅馬」之稱,全日本的信徒估計多達數十萬人。到1587年,豐臣秀吉將軍因擔心天主教徒會聯合反幕府的勢力,危害政權的穩定,遂用強硬手段禁止天主教的傳播,宣佈為邪教、驅逐傳教士﹔更於1597年把上述在大阪和京都拘捕的26名天主教徒押到長崎處死,展開二百六十多年的打壓天主教歷史。不少教徒被迫逃往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門定居和工作﹔因此,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地庫的紀念館內,亦曾掛有26人被釘十字架殉道的畫作。據估計,該二百多年有過千教徒被害。到1860年後的明治維新才解禁,讓宗教再度在日本傳揚。

26人的殉教事蹟後來在歐洲廣泛流傳,於1862年被羅馬教廷封為聖人﹔於1950年代由日本雕刻名師打造了紀念碑,更被長崎縣政府指定為縣的史蹟地。其後於1962年列聖一百周年紀念,在26人石壁後面,由一葡萄牙神父設立了一家紀念館。館內詳細記述天主教在日本傳播及被壓迫的經過,筆者瀏覽了個多小時。惜館內不可拍照,但它設有官方網站,內有英文版,圖文並茂,值得登入瀏覽。

在長崎市還有一「大浦天主教堂」,正式名稱為「日本26聖殉教者堂」,是日本結束鎖國的1853年後最早建造的天主教教堂之一,也是紀念該26名教徒。這座木造的哥德式教堂面積不大,配置了典型的彩色玻璃與耶穌誕生的擺設,予人沉思、幽雅的味道,筆者十分喜歡,且於1933年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級」天主教堂。

而在「大浦天主教堂」旁邊還有一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神學校,名為「舊雅典神學校」,是明治政府廢除禁教令後為培養日本神職人員而設立。1875年由多羅神父設計及監督而成,這建築構造頗特殊,主要是木架構建,但牆壁是磚頭砌成。學校內展出很珍貴的舊日天主教遺物,其中一個是白色的觀音抱著嬰兒像。其實是幕府禁教期間,天主教徒注意到一尊抱著嬰兒的觀世音菩薩像,跟抱著聖子耶穌的瑪利亞像極為相似,腦筋一轉就用這觀世音像代替瑪利亞像,魚目混珠地繼續傳教。

所以,長崎經歷了世界天主教發展普遍經歷過的「繁榮、鎮壓、潛伏與復活」的路程。而長崎在194589日經歷原爆災難後,所有教堂、民居和建築物都受到大小程度不一的破壞,現在見到的教堂都是按原來樣式復修或重建後的產物。

長崎之行,筆者還尋訪另一名為「浦上天主堂」的教堂,這家由兩座鐘樓組合而成的教堂由一位法國神父建於1895年,落成於1914年。同樣難以逃避原爆的摧毀,在原爆一刻,教堂內的神父和二十多名教徒死亡﹔當時在浦上地區有一萬二千名教徒,其中約八千五百多人也被奪生命。新堂重建於1959年。筆者當天於中午時分抵達,剛好遇上一位日本婦人的安息禮結束,數十名穿上黑衣的親友伴著其棺木上黑色靈車,氣氛肅穆但親和,之後各人駕著自駕車從教堂的斜路離開。

這教堂對開有一幢小建築物,內裡放有教堂被原爆毀壞的石像等遺物,包括「被炸瑪利亞像」及被炸的鐘樓小鐘,令人唏噓。


近年,日本政府積極爭取把長崎的教會群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暫時被列入世界遺產臨時目錄。無論最終能否入遺,長崎的獨特教會發展史,還是十分值得認識和探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灰飛煙滅的三幢深具歷史價值的歐陸中古式堡壘豪宅 – 「余仁生」創辦人長子余東璇的「余園建築」和傳奇

重看英國經典《兩小無猜》(Melody)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