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4的文章
圖片
  貝聿銘大師的建築 M+博物館最近舉辦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1917–2019)的展覽,吸引廣大本地和內地人士。凡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人流絡繹不絕,可說「旺過旺角」。貝老最為港人熟悉的建築作品應推位於中環的中國銀行總行和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 貝老在各國不同時期的眾多博物館和建築傑作,引起我的好奇和興趣。在YouTube觀看了不少訪問和介紹他作品的片,也閱讀了「與貝聿銘對話」的台灣中文版翻譯一書。貝老的建築有什麼特色?其建築哲學或信念是什麼 ? 其實,他在各訪問片和上述一書說得相當清楚。簡言之,可歸納有下列各點。 1. 重視光,讓光照射入博物館內的雕塑等展品,產生立體感。其次,重視三角幾何透視玻璃,具透明度,讓博物館等建築物的外觀不封閉而吸引,這從他1970年代設計的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博物館東館」可見清楚眉目;到1980年代初被法國總統米特朗直接委任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可說是發揮到最淋漓盡致的時候。                                                       國家博物館東館 他差不多同期在香港設計建造的中國銀行總行,也正正說明這點。其實,在整個1980年代,他的其他作品,例如美國加洲的「創新藝術機構中心」、康洲的「丘特羅斯瑪麗科學中心」,以至1990年代日本滋賀縣的Miho博物館;到2000年後,他晚期時為蘇州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都清楚可見他對光和玻璃的重視。這些是他建築作品的共通性。                                                                  Miho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 2. 畢加索的抽象和立體畫對貝老建築也帶來不少啟示和影響。這是他在訪問中清楚表明的。這其實是「跨文化領域」 / 「跨藝術領域」對他的影響,而非一個中國人在早年千里遠渡到美國發展的所謂跨種族或跨地域的簡單、空泛解釋。 因為貝老喜歡繪畫等其他藝術,對他構思建築時,就產生不少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畢加索的抽象和立體畫 3. 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