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彭浩翔近作《撒嬌女人最好命》及《香港仔》談他的優與缺 彭浩翔 (1973- ) 是本港新一代年輕導演中,筆者比較喜歡及認為有個人特色和時代觸覺的。他早期的《大丈夫》、《公主復仇記》可看出他擅於捕足都市中、低下階層男女關係和性慾的情感。數年前的《志明與春嬌》和《春嬌與志明》,因攝製資本較充足,在吸引眼球的攝影與美術包裝下,寫都市某類型前線工作者、白領階層 ( 但非知識份子 ) 對愛情的態度,充滿小情小趣與生活味,亦甚為討好。 去年, 他嘗試走出框框,寫香港老中青三代人的苦惱與家庭、情感問題,也寫一些本土變遷,拍出《香港仔》,則儘顯其格局與視野 的局限,最叫筆者失望,也令筆者重新評價他的優與缺。《香港仔》內描繪的苦惱、少年時的苦痛帶來成長傷痕等, 全屬「小題大做」,根本就不是甚麼大不了及重要苦楚。 例如,電影內古天樂的小女兒因天生沒有美貌,令作為父親的他甚擔心及苦惱,因而自少便教女兒要懂得自己換燈泡,否則沒有男生幫手換,便極之荒謬。整部電影沒有反思男女價值與俗世觀念,所寫的煩惱也十分多餘、全屬自己找來的,令筆者變得十分小看彭。 八十年代,成功拍出台灣社會變遷及都市化如何影響男女與人際關係的導演侯孝賢 (1947- ) ,其出色作品《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及《尼羅河女兒》等,全屬筆者至愛。他有一句名言 : 「要有偉大的作品,創作者必先是一個偉大的人」 ( 大意 ) 。筆者十分認同。去年觀賞彭浩翔的《香港仔》後,筆者最大感受是即時聯想起侯的上述說話。正因彭的個人局限,他不易拍出甚麼驚天動地、有社會人文與藝術價值的偉大作品。 所以, 他最新作品《撒嬌女人最好命》在今年一月公映後,筆者遲遲不敢入戲院觀看,怕又一次失望,怕是另一套充滿大男人意識、沒有反省的「小資式」小情小趣電影 。筆者在三週前終於看了,全因好友推薦,以及女主角周迅 (1974- ) 的缘故。 周迅是筆者喜歡的內地女演員之一,她的演技在眾女星中最好,擅於以眼神及神情演繹不同角色。她多年前的《李米的猜想》,是筆者最喜歡的周迅作品。戲內她演一出租車司機,四圍開車尋找失蹤丈夫。戲份由頭帶到尾,演技卓越。該戲也好看與特別。 《撒嬌女人最好命》屬中港合拍片,資金豐厚,攝影、美指和後期調色都做得非常出色。電影好在沒有明顯大男人意識,當然一貫彭拿手的小情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