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圖片
  我改拍了電影《#男人四十》 結局的奇怪夢 今早六時多,發了一個奇怪的夢,我改拍了電影《#男人四十》的結局。 可能當年在戲院看這港產片時,已發覺寫人物角色、劇情及角色間關係出現諸多問題和不合理的地方...... 夢裡,我改拍演老師的 #張學友 在戲尾與經常挑逗他的學生 #林嘉欣 ,發生激烈的情慾場面,甚至他強暴了她,以報復多年前他的妻子 #梅艷芳  和老師 #庹宗華 發生師生戀,產下私生子譚俊彥(即現實中狄龍的兒子)。 夢裡,我提示自己,點解當年這電影沒有拍出張和林的情慾場面,而只以暗場方式交代,是因為若真實地拍出來,跟社會倫理似不太合適,所謂的「輿論」未必接受。 夢醒,近早上七時,夫人已在廳中看iPad。我在手機google 該片,原來編劇岸西憑這片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劇本。令我聯想很多年前聽她在香港電影資料館上的一個講座,她分享很討厭導演陳可辛把她的劇本 《#甜蜜蜜》 改到體無完膚。然而,有趣的是包括我的很多觀眾都覺得甜片是很好看的愛情片,是港產片中罕有地拍出愛情feel的佳作;更諷刺的是岸西憑這片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劇本。 夢醒,我思考為何會發了改拍男人四十的怪異夢,可能是日間在ArtCentral工作時,見到譚俊彥拖着一個小女孩在看展覽,在我眼前徘徊出現了兩三次。所以,潛意識便在夢中見到他少年時演出的男人四十。 最後,想補充我覺得該片很多問題的地方,包括張的性格描寫很弱;他又如何看和妻子梅及學生林的關係;為何梅在電影經常以「病了」的姿態出現,她的性格描寫又是非常薄弱;電影亦基本完全沒有寫她和當年老師庹當年的師生戀,只係近戲尾拍她重遇已近病逝階段的庹,才講出她和庹原來產下了譚俊彥的故事; 而最失敗的是十幾歲少年時的譚,在沙灘上從張學友口中得知生父不是張而係另有其人時,他沒有出現任何驚訝的反應。這是當年觀影感到完全不合常理的其中一項。 劇本的問題太多,你們有興趣可重看及細心思考下。 (後記:可能小弟實在是個電影痴,發了這奇怪夢,覺得需要記錄一下,哈哈哈!)
圖片
 看電影《#淺淺歲月》的感想 看電影《#淺淺歲月》,主要是因為部戲用iPhone拍,以及葉童主演. 個多月前,史上最年輕榮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的好友率先看後,已跟我說,電影的調色很有問題,畫面效果不理想. 所以,有心理準備. 我覺得攝影師最大問題是不懂如何發揮iPhone拍片的最大強項,而且不懂得運用iPhone各廣角、標準和長焦鏡的特性. 有些畫面用digital zoom, 明顯粗糙了. 而另一最主要問題,我估計是沒有用Blackmagic app 、  濾鏡及沒有用 Pro Res,致令畫面很硬、很digital,以及後製調色(colour grading )的空間大減. 現在的畫面,演員的面色呈死灰白,整個畫面的色也淡而古怪. 不少場口,有時葉童及謝君豪的面色偏灰白、有時又偏黃. 畫面的質素很不professional, 可以用「災難」來形容. 運鏡和鏡頭調度亦生硬而變得很業餘. 劇本、情節推進和講故事技巧,亦很大問題.長約107分鐘的電影,首70分鐘幾乎是片段式的發展;片段和片段堆疊唔到感情和戲味的累積,相當沉悶. 去到最後大約30分鐘,在醫院內,患癌的謝君豪與前妻葉童及他第二位來自四川的內地妻子,三人發生爭拗才出現轉機;可惜,實在來得幾遲..... 這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劇本及小說原著均出自葉童的原型. 據葉童早前接受傳媒訪問,她很後期才知這是女編劇的婚姻和愛情故事. 這原來的妻子因懷念離婚及後來患癌離世的丈夫,故先寫了小說,後再搬上大銀幕. 可以說這是她的故事. 從電影,我們可估到她和丈夫關係破裂的理由,但電影欠刻畫離婚前夫妻二人的衝突,所以要由觀眾去思考、填補. 電影的英文名稱是True Love, for once in My Life. 戲尾有一句由葉童以旁白講出:「離婚時,我已原諒了你.」我覺得部戲、或這原型的最大問題係集中去懷念先夫,卻欠缺反省導致離婚,她的責任和角色. 而電影內,謝君豪見異思遷,他的轉變和理由也乏筆墨描繪. 當然,這亦是由觀眾去代入填補....... 我們如何面對自己?隱惡揚善?選擇地去看和寫、選擇去緬懷? ( 後記: 我看的這場,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女觀眾,但未聽到有受感動的哭泣聲. 這是她們也看到電影的問題?)
圖片
  探索唐書琨   #土瓜灣牛棚藝術村 展期:12月15-12月31日 #唐書琨 (1932-2024年11月)享年92歲 一個對我及很多人都相信是陌生的名字,日前從社交媒體得知在牛棚正舉行一個有關他的展覽. 唐生是7、80年代起的一位備受敬重的針織毛衣時裝及布料設計的名人,還涉獵投資電影及油畫、水墨畫等藝術領域,旗下門生包括張叔平、區丁平、Walter Ma等美術設計上響噹噹的名人,引起小弟的興趣. 他的名字,容易令人聯想跟 #唐書璇 有關係,後者拍過優秀的電影《#董夫人》及《#再見中國》,小弟十分喜歡. 唐生原來正是她的哥哥. 昨日趁冬至休息,下午遂和喜愛繪畫的夫人去認識和開開眼界. 感謝策展人Stephen Siu蕭華敬先生的策展和導賞,讓我們一眾慕名而來的可以了解多些唐生的生平,以及在毛衣時裝、攝影領域的發展和貢獻. 於1972年,他在港開設時裝公司David & David, 成立品牌 #DavidSheekan, 受到歐美等地人士的歡迎; 同年更受潘迪華青睞,為她主演和編導的歌劇《白嬢嬢》設計服裝.  1982年40歲時,投資譚家明遠在美國拍攝的電影《#愛殺》,由林青霞及秦祥林主演. (小弟當年在澳門麗都戲院看,張叔平的藍、紅等顏色運用讓人留下深刻印象,黎萃明的出色攝影也讓電影outstand出來) 1984年,洛杉磯奧運,中國運動員的服裝原來正是由唐生設計. 他一生傾向低調的個性,讓很多行外人都不太認識他. 高興有心人策展了這展覽,還有超過一小時的錄像,訪問了張叔平、區丁平、鄧小宇等多位曾與他共事或訪問過他的人,極值得愛好時裝、繪畫和攝影等設計的人去看看.......
圖片
  《走走停停》反映現實 最近,看了内地今年票房逾一億,在北京電影節榮獲最佳影片、編劇及女配角獎項的電影  《#走走停停》,相當不錯。 這是一部看後仍讓人沉思,散發淡淡哀愁的電影,由國內名演員 #胡歌 及 #高圓圓  出任男女主角。 寫北漂十年、沒有闖出任何成績的胡歌返回老家找工作、以及和家人相處的故事。 他想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在工作中尋回自己,而不想找一份安穩、薪酬不錯卻不是自己那杯茶的工作。 電影應擊中現時內地不少青年人的心態,故甚獲歡迎和好評。 若工作不吸引和適合自己,他們寧願躺平。 電影可貴之處是沒有鞭撻這類人。 他們也追尋自己喜歡的事,嘗試去達成目標。只是經常事與願違……。  情節漸漸展開,胡歌的父親在飯桌上批評兒子沒有一份工作做得長,若能做夠十年,已是中上層人員。但當出租車司機的女兒插口笑說:「我當了十年司機,仍是司機。」 電影又涉及胡歌的母親在年輕時也渴望落實她對工作的夢想,卻無法圓夢。父親也礙於文革等社會混亂,生活不好,雖不至於太糟糕,卻無法成為作家 - 他的夢想。 片末,胡歌自己拍攝的簡單紀錄片由妹妹報名參加影展,電影沒有交代他是否入圍或得獎。但他接收了妹妹的出租車,當了司機。妹妹則遠去深圳跟朋友合資開健身室。 好看的是  #編劇黃佳 和 #導演龍飛 對生活和人生無奈的捕捉與細膩描繪。戲末,男女主角在塞車的公路上,各自開車,走走停停,沒有對白。女的已嫁人及有小女兒,男的仍獨身。回應了戲名和人生, 戲味也緩緩滲出來...... 優秀的電影毋須高成本及大製作,這又是一部示範的佳作。
圖片
  貝聿銘大師的建築 M+博物館最近舉辦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1917–2019)的展覽,吸引廣大本地和內地人士。凡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人流絡繹不絕,可說「旺過旺角」。貝老最為港人熟悉的建築作品應推位於中環的中國銀行總行和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 貝老在各國不同時期的眾多博物館和建築傑作,引起我的好奇和興趣。在YouTube觀看了不少訪問和介紹他作品的片,也閱讀了「與貝聿銘對話」的台灣中文版翻譯一書。貝老的建築有什麼特色?其建築哲學或信念是什麼 ? 其實,他在各訪問片和上述一書說得相當清楚。簡言之,可歸納有下列各點。 1. 重視光,讓光照射入博物館內的雕塑等展品,產生立體感。其次,重視三角幾何透視玻璃,具透明度,讓博物館等建築物的外觀不封閉而吸引,這從他1970年代設計的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博物館東館」可見清楚眉目;到1980年代初被法國總統米特朗直接委任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可說是發揮到最淋漓盡致的時候。                                                       國家博物館東館 他差不多同期在香港設計建造的中國銀行總行,也正正說明這點。其實,在整個1980年代,他的其他作品,例如美國加洲的「創新藝術機構中心」、康洲的「丘特羅斯瑪麗科學中心」,以至1990年代日本滋賀縣的Miho博物館;到2000年後,他晚期時為蘇州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都清楚可見他對光和玻璃的重視。這些是他建築作品的共通性。                                                                ...
圖片
我和嘉湖山莊的記憶 周日下午在天水圍天瑞邨工作後,在附近的 #嘉湖山莊   逛下,記憶又翻哂嚟。 這個由長實在90年代初發展的大型住宅物業,是小弟當年特別乘坐長實專車去睇的樓盤。當時樓價是居屋價,每平方呎僅千餘港元,吸引大批小夫妻或小家庭、單身入士首次置業。 那時看的兩、三房示範單位全部有家具及電器,別緻又吸引。1998年關錦鵬導演的佳作《#愈快樂愈墮落》,男女主角陳錦鴻和邱淑貞的新居也住這裡,在這裡拍,是新婚人士的「上車盤」。 嘉湖的樓價在十幾年前、長期在1,800-2,200元徘徊,居屋價; 只是較偏遠和交通不便。後來炒起了,樓價不斷上升。連住在澳門、關注香港樓價的家姐也相當清楚。 感恩是天父讓小弟在香港97回歸前,順利抽到居屋。嘉湖便與我無緣了。 #喜歡城市漫遊

MerryXmas@AgenFrance2023

圖片
Dedicated to Agen, my eldest sister Ching, her husband Hugues, my elder sister Inva, and great friends in Agen: Marie, Christian, Sylvanne and Kathy.......